迷茫的你,这里也许有答案采访王卫明教授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大学探索未来时,你有这些疑惑吗1.你有目标了吗?知道如何为它的实现做积累吗?2.你的专业有让你失望吗?对待与预期的不同应该如何处理?3.你还在抱怨自己的学校不够好吗?如何提高面对名校毕业生的底气4.如何尝试并找到自己的方向?实在找不到方向怎么办?5.你也在纠结工作还是读研吗?那么往下看,王卫明教授给出了他的解答

王卫明教授简介:

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主攻传播实务研究,笔名有“风中荞麦”等。曾就职于《华商晨报》《现代金报》《华夏时报》《厦门商报》《法制晚报》《嘉兴日报》等新闻媒体,担任责任编辑、记者、评论员、评论记者,另曾担任新华网江西频道和《江南都市报》特约评论员、《南昌晚报》特约通讯员。截至年3月,已发表论文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发表评论余篇。

记者:您在新闻一线有多年工作经历,如今又转战研究与教学,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报社真实的工作状态,和现在的工作状态比较起来哪一个会让您更有满足感,或者说您会更喜欢一些?

王教授:在报社我经常出去采访,经常写稿或编稿,那种成就感会经常有,因为稿子经常发表。当然偶尔也会有那种挫败感,比如有的时候稿子没能发表出来。现在相对来说时间会更充裕一些,会更自由一些。像原来在报社有时候晚上十二点要签版,或者某个时间点要交稿,时间非常紧迫的。现在很多事情都不会那么紧迫,可以从容不迫地去做。

记者:所以比较起来哪个您会更喜欢一些?

王教授:应该说,各有各的好。

记者:您在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人民日报》这样著名的报社发表了多篇评论,这样的成绩应该和您之前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很想了解您在大学期间为这样的成绩做了哪些准备和沉淀呢?

王教授:比如我看了很多作品,也抄写了一些,也有些会去朗读,也看了大量的书,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写。

记者:那您看的都是一些什么类型的作品,是有针对性地去读,还是说很广泛地去读呢?

王教授:这两种都有,有的是精读,有的是泛读,有专业方面的,有非专业方面的。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您未来有可能会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开始有意识地去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的?

王教授:我从大一下学期吧。

记者:现在很多同学其实是非常困惑的,可能很难在大一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您是如何在大一就对未来有了清晰的目标,并且很早就开始为它去做积累呢?

王教授:我从大一下学期就决定要去考新闻学的研究生,因为看了一些关于新闻行业的报道和论文,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跟我的人生理想蛮一致的,我就觉得这个行业蛮好。

记者:那这跟很大一部分学习新闻的同学可能挺一致的,有些同学确实就是因为觉得新闻这个行业符合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一个可以维持正义的行业而选择了学新闻。但是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一些打击,新闻前辈分享的真实经历好像会让大家有一点退却,发现新闻也许跟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样。您认为我们对新闻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王教授:还是一颗平常心吧。第一不要把新闻这个行业过于理想化,太理想化就很容易失望,不要把它看得过于完美;第二自己要坚定信念,遇到一些挫折也不要轻易地就去放弃。另外我们对这个世界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新闻行业也好,别的工作也好,它有时候是有一些不是那么符合我们预期的一些事情或者状态,我们要去包容它,我们要有所坚持,必要的时候也要有所妥协,或者退让。

记者:那如果说我们要坚持的话,应该坚持新闻的什么呢?现在报纸、杂志这些纸媒的状态都不是太好,我们坚持的这个“新闻”到底指的是什么?

王教授:坚持的绝对不是某一种媒介,而是说我们要坚持新闻报道的一些基本理念,比如要真实,比如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批判精神,要有主见,还有对世界要有一点“让它变得更美好”的一点野心。

记者:我知道您的抖音是叫做“好奇的王卫明”,所以您这个“好奇”也是说我们应该对世界保持的一种态度吗?

王教授:对,要有好奇心。

记者:所以您刚刚说我们要坚持的不是某一种媒介,而是新闻的精神。那么我们对待各种新出现的媒介都应该去尝试,都应该保持好奇,是这样的意思吗?

王教授:对,一个是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另外一个就是对新媒介、新技术,还有对新闻学科和跟它相关的学科也要保持好奇心。

记者:您开学不久的时候说过,我们南昌大学的同学有时候少了一点自信还有底气,跟名校的毕业生摆在一起会觉得矮人一截。您觉得我们应该自信一点。但也有同学认为名校的学生哪怕能力普通,一个名校学历还是可以轻易压倒哪怕能力强得多的非名校学生。那么您认为这样的差距会不会有,会有的话有多大?

王教授:这个问题实际上跟我刚才讲到的世界观有一点相关。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确实有名校崇拜,对于非“”的毕业生,可能有些时候、有些单位它的确是会歧视的;但是不完全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单位都这样,不这样的单位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我们“”的同学的确有的时候会遭受歧视,但有的时候也被这样的歧视带来了一些好处,因为有些单位它要“”的,不要非“”的,所以像我们南昌大学的学生还是能得到不少机会的。另外一个,当有些时候有的单位它既要“”也要“”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表现并不比他们差,而且有时候比他们好得多,所以我就觉得大家要有自信。不是所有的单位招聘都会歧视“”的,这个世界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像有些单位它可能校招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歧视,但是如果是到了社会招聘,它就没有了,它就完全看你的实力了。我们有些学生就是凭借他的实力,突破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这种歧视,进入了非常高端的层次和圈子。

记者:您说到的这种突破会要求我们具备高于名校毕业生的能力,但名校和非名校能够提供的资源和眼界是有很大差距的,非名校的同学如何能够在资源和环境都不如名校同学的时候去弥补这些差距,让自己跟名校毕业生的差距慢慢缩小,甚至实现超越呢?

王教授:这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比如说要看非常多的书,好书,经典书,一些好的作品,经典作品,要经常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跟他们接触,多跟他们切磋交流。实际上我在回答你这个问题还有你前面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毛泽东啊。因为他不是大学毕业的,他是师范毕业的,他也没有出国留学,他绝对不是那种名校学生。但是他打败了多少名校学生,我是觉得毛泽东他的革命生涯可以对我们的职业规划有启示。

记者:那学生现在这个阶段的话要怎么去接触优秀的人,要怎么去把握呢?

王教授:首先呢,珍惜眼前人。就是眼前的老师,眼前的一些非常主动积极的、优秀的一些同学。包括一些校友,还有一些来到我们学校,来到我们课堂的嘉宾,开讲座的一些专家。另外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一些优秀的人才,微博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nr/10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