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清明节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当清明节前后,红色的木棉花就开满枝丫,木棉花也叫“英雄花”,从我上小学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鼓浪屿工作时,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每到清明节,岛上的部队、机关学校、企业和居民都要到位于覆鼎岩的王兴芳、张钦芝烈士墓前,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烈士。献上精心制作的花圈和一朵朵小白花,默哀,在哀乐声中,绕烈士墓一周,表达今天的人们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后来烈士墓迁移到英雄山,这座为了缅怀解放鼓浪屿而牺牲了几百位战士而命名的地方。在英雄山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如今建造了一座英雄园。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定格在雕塑上,成为鼓浪屿的一处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历史时刻,重读党史,重温历史,牢记初心和使命。今天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候,将几年来精心考证和写作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以此来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意。
寻找当年的战争遗迹
从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到现在,已经近72年了,战火硝烟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十分的陌生和遥远。当你行走在鼓浪屿的海滨和险要地势的制高点,都会在不经意中看到一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碉堡。
在著名的鼓浪石后面,在三丘田码头旁边,在鼓浪屿轮渡避风坞外的礁石上,甚至在日光岩的最高处,都可以看到钢筋混凝土碉堡的身影,才会将我们的思绪拉回70多年前,时代变迁风云变幻的岁月,拉回到解放鼓浪屿的那场血与火的激烈战斗。
鼓浪屿轮渡码头旁礁石上的碉堡
美华海滨鼓浪石旁的碉堡留住了往昔战争的印记
对于鼓浪屿岛上的这些碉堡,我留有深刻的记忆。近百年前,我的外祖父从惠安老家来到鼓浪屿讨生活时,就居住在三丘田,年“8.23大台风”后,居住的闽南古厝成为危房,外祖母才搬到福州路25号居住,当年7岁的我帮助大人搬家的事情还存留在记忆中。三丘田也是我父母亲结婚,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出生长大的地方。三丘田是我家的根,这里留有我成长的印记。
三丘田靠近当年和记海湾堤岸上就有一个碉堡,现在还立在环岛路上,只不过当年碉堡旁边是土地,地上长满荒草,朝向海面的方形射击孔都完整露在地面之上,现在已经被填高的路面掩盖了。碉堡南面一两米外就是堤岸和海,和记海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填掉后,碉堡成为环岛路上的一个特殊景观。
鼓浪屿三丘田海滨的碉堡
少年时代夏天的晚上,这个碉堡顶部就是我们邻居一群小伙伴纳凉聊天侃大山的好地方,当年爬上碉堡还要从碉堡门比较低的地方才能上去。这个碉堡的西面,原来靠着和记海湾的堤岸有一座长方形的厦门打捞公司的机修车间,碉堡的北侧有一座公共厕所。我们称作“海沙坡”的空旷场地,是当年驻守在原厦门海关理船厅,我们叫做“总巡”的航标兵维护航标的维修场。榕树旁的海边屹立着一座“人”字形的起重吊杆,两根一二十米高的方形木制吊杆伸向蓝天,是专门用来起吊航标的,牵引吊杆的两条钢索用铁锚深埋在地里,一座单层的卷扬机房立在两条牵引钢索中间的地面上。榕树下、海岸边是我们玩耍、休息聊天、钓鱼的地方。我们几乎每天与碉堡为伍,碉堡的印记深深地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三丘田的老家和这个聚落的老房子在年都被拆光了,三丘田这个依海为生的原生聚落也消失了,但是每当走过这里,走过海边的碉堡,都会唤起对往事的记忆。
当年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进攻,沿着鼓浪屿的海滨建造了几十个钢筋混凝土的碉堡,在美华海滨、坞内海滨、港仔后海滨和田尾海滨等处,根据潮水涨落的特点修建了双层碉堡。在港仔后菽庄花园四十四桥旁的礁石上就有一座双层碉堡。
根据我的田野调查,对现有保存的碉堡全部拍照存档,目前鼓浪屿保存的还有28座碉堡。燕尾山海滨6座、兆和山海滨4座、五个牌海滨1座、美华海滨4座、港仔后海滨3座、日光岩3座、笔架山1座、田尾海滨1座、印斗石上1座、三丘田海滨1座、覆鼎岩1座、轮渡避风坞外礁盘1座、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内1座。
燕尾山海滨的碉堡也是我很熟悉的,小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燕尾山捡拾柴草,哪里有碉堡,地形如何是再清楚不过的。碉堡都与纵横交错的交通壕连接在一起,作为军事设施的交通壕,我们闽南话叫做“战壕沟”。燕尾山及海滨的6个碉堡完整地保留下来,4个位于海滨,使燕尾山海滨形成一个环形的防线。
燕尾山靠近原来厦门造船厂鼓浪屿车间的一座海边的碉堡,现在歪斜地躺在环岛路旁。
两座位于燕尾山上现在的午炮台遗址和兴化路旁。
在坞内海滨,当年的大石尾山上隐藏着一座碉堡,大石尾山现在都叫兆和山,这里的海滨也有几座碉堡,可以看出这里的地形使其成为当年重要的防御地带。现在因环岛路的建设,也成了道路中的一景。
鼓浪石后面的碉堡有一段时间还用水泥将其掩盖,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胶片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后来才又把水泥打掉,恢复其本来面目。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日光岩西林大门通往山顶的半坡路旁还有一个地堡,我读鼓一中心小学(人民小学)时,老师经常带我们在那里玩“找地雷”的游戏。从美华海滨上英雄山半坡的小路旁也有一个暗堡,这两个地堡后来都拆除掉了。
在港仔后海滨的中部沙滩上原来还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碉堡,由于海沙的流失最后倾倒拆除了。当年日光幼儿园教师黄雅云在民兵站岗执勤中抓获一个下海投敌分子,荣立三等功,年5月20日,《前线》杂志还专门给她在港仔后海滨拍摄了一张扛枪站岗,坚守海疆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就有那座碉堡。
此张照片由黄雅云提供
港仔后通往鼓声洞的转角处,一座孤立于海中的双层碉堡,由于建设环岛路,已经与道路连接在一起了。
美华海滨一座原来在沙滩上,距离岸边好几米的碉堡,几乎快被环岛路路基和填高的沙滩填平了。这个碉堡在上世纪70年代还位于美华沙滩上,距离岸边十几米远,有次我担任爆破教员,组织岛上民兵进行反坦克爆破训练时,一包没有引爆的炸药包就落在这个碉堡外侧,由我进行引爆排险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还有深藏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校园,隐藏在印斗石礁盘上的碉堡,不熟悉鼓浪屿的地形,你是根本找不到的。
笔架山观彩石南侧的一个碉堡隐藏在密密的草丛中,那里没有道路,下面是笔山路一座老房子,去年有人将杂草除去,开辟菜地,碉堡才显露出来,我是从鼓浪屿家里的窗户用长焦拍摄的。
从现在保存的碉堡等防御工事和地理地形来看,当年的燕尾山、兆和山、美华、港仔后一线是国民党军队防守的重点区域,主要防御从海沧一线向鼓浪屿进攻的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妄想利用这些钢筋混凝土碉堡与其他地堡和防御工事,以及两个团的兵力防守,企图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进的步伐。
从现存的碉堡来看,美华海滨从鼓浪石到与港仔后交界处有6座碉堡和暗堡,旗尾山上的火力点可以完全覆盖整个美华海滨,旗尾山的悬崖处是没有登陆进攻的可能,只有沙滩船只可以靠岸,又全部暴露在火力网下面,登陆和进攻的难度可想而知。
美华海滨英雄山西侧悬崖上的碉堡
而燕尾山海边至今还完好地保存6座钢筋混凝土碉堡,兆和山一带有4座碉堡、五个牌海滨还有1座碉堡。沿着海岸线还有当年修筑的战壕,构成了多层密集的防线,是扼守从海沧方向进入鹭江的咽喉地带,构筑了防止解放军从当年“坞内”海滨一带进攻鼓浪屿的防线。从这些当年保存下来的防御工事,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鼓浪屿所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
五个牌海滨西苑花圃中的碉堡
日光岩一带是当年国民党军队防御的重中之重,不仅沿着山体修建有碉堡,而且日光岩的最高顶就修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碉堡,登上日光岩顶,你实际上就是站立在当年的大碉堡上,这是鼓浪屿的最高点。
日光岩巨石下面的碉堡,已经装饰成旅游设施
日光岩制高点上的碉堡
在田尾海滨黄奕住的观海别墅的礁盘,印斗石礁盘和大德记覆鼎岩山上,三个突出部的支撑点都建造了碉堡,防守从这一带海滨。图24、图35、图37
印斗石上的碉堡
覆鼎岩通向郑成功塑像石桥边的碉堡
涨潮时分田尾海滨礁盘上的双层碉堡
据当年居住在美华海滨美华学校的洪声文回忆,当年国民党军队在美华等鼓浪屿沿海一带修筑了五道屏障和工事,第一道在离岸几十米的海面每隔十几米用汽油桶和铁链连接,以阻挡船只通过;第二道在滩涂上插上一排二三米高的树干和蒺藜,形成鹿砦;第三道在沙滩上密布铁丝网和电网;第四道在原有石砌海岸上,用石条加高形成一道厚墙,留下射击的枪眼,后面留下一条宽0.85米的壕沟,后面再以沙包和铁桶装沙叠成一道沙包墙,上面用从老百姓家中强拆下来的门板盖上,并堆上沙包,在沿海线构筑长条形的大地堡,壕沟与各个碉堡相连;第五道就是地雷阵。企图用多道环形防线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殷承典老师告诉我,当年国民党军队还在他们家后面花园挖了一个迫击炮阵地,与进驻嵩屿的解放军炮击,为了鸡山路的住宅成为一个攻击的目标,赶快搬到港后路20号他姐夫家里居住,在那儿半年时间里,局势稳定后才搬回鸡山路的家。
年9月,国民党军队还看中了美华学校这座坚固的校舍,占据学校,赶走学生,学校停课。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对鼓浪屿发起进攻,美华海滨一带是解放军攻击的主要方向,当时战斗中,还有一发解放军的迫击炮弹打在“安献堂”柱廊旁边二楼窗户边的墙上,留下了一个疤痕,也是当年在战争的一个印记。
蒋介石的鼓浪屿之行
年7月22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炮声中,蒋介石为了守住厦门、金门,以更好守卫住台湾,亲自到厦门和鼓浪屿进行军事防卫部署。实际上,蒋介石对于鼓浪屿并不陌生,30年前,在蒋介石并不得志的时期,曾经四次到鼓浪屿居住。
在蒋家王朝在大陆即将败退之时。年7月22日,蒋介石从广州由国民党的海军军舰“大康”号护送抵厦,泊于鼓浪屿海面,随护的有俞济时、黄少谷、沈昌焕等大批“党国要员”,还有一个军事顾问、日本人根本博。前往码头迎候的有东南长官公署长官汤恩伯、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王敬玖、22兵团副司令唐泳山以及海军学校的校长、厦门市的警备司令、厦门市市长等10多人。轮船刚一抛锚,他们就立即乘海军汽船登上专轮迎候蒋介石。
当天下午,蒋经国从广州飞抵厦门,立即到专轮上去见父亲。厦门警备司令李良荣,听到蒋来厦的消息,也专程从福州赶来谒见,晚上陪同蒋氏父子在鼓浪屿行馆休息。
这天,蒋介石下榻鼓浪屿的临时行辕,当时厦门报纸新闻刊载:“总裁於接见李氏后,偕登陆鼓浪屿,至行馆休息”。蒋介石下榻何处,有人说是瞰青别墅,有人说是西林别墅,有的说是在黄奕住的黄家花园过夜。年2月4日《厦门商报》记者龚冉报道:龚洁先生收到台湾史界友人相赠史料,根据蒋介石日记:“十一时,船抵厦门,展望鼓浪屿风光,不胜卅年之前感怀。……七时后,舍舟登鼓浪屿,寄住王玉柱家中。”“王玉柱家”即黄家花园,因江浙吴语中黄、王发音难分,玉与奕也谐同,故将黄奕住误为“王玉柱”。
23日早上,蒋介石带蒋经国等人,巡游鼓浪屿西部住宅区,觅访当年旧寓,不见踪影,返回寓所。上午11时,蒋介石召见闽西南师以上军官并共进午餐,勉励大家坚守阵地,等待发起反攻,并对军事防务作了指示。下午蒋介石与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等进行了长谈,当晚,蒋介石在舰队护送下返回台湾。
我多方搜寻相关史料,也通过台湾的朋友找寻,但到截稿时仍未获得年7月22日蒋介石日记的原稿。
厦门战役之鼓浪屿的战斗
七十年前的硝烟虽然早已消散,就是两岸军事对峙的紧张形势也在“和平统一”的愿景下,转化为两岸的交流。然而历史不应该忘记,为了寻访这段历史,我查找相关的历史记载,也寻访当年参加解放鼓浪屿战斗的团政委张志勇的儿子张鲁闽,阅读了年出版的张鲁闽和吴龙海经过大量采访撰写的《厦门之役》一书,也从厦门警备区提供的资料中重温当年战斗的一些片段。
时间回到70年前,解放战争那段战火弥漫,横扫敌军如卷席的年代。年5月,叶飞司令员、韦国清政委率领第三野战军十兵团的数万大军,挺进八闽大地。8月17日攻克福州城,随后沿福厦路向南横扫,直逼蒋介石在福建的最后战略据点——厦门。9月15日,我军发起对厦门外围守敌的进攻,接连攻克同安县、角尾镇、漳州城、海澄县,并分兵两路,直扑厦门以南的屿仔尾炮台和西南的嵩屿半岛。与此同时,我军迅速攻占集美、澳头、刘五店等地,于9月25日结束厦门岛外围战斗,完成对厦门岛的三面包围。
当时,厦门岛的国民党守军是汤恩伯所属刘汝明兵团第55军全部和第五军师及68军余部,总兵力三万多人。鼓浪屿是敌二十九师第85、第86两个团,约五千余人的兵力防守。根据兵团的作战要求,我军主要从西南侧的鼓浪屿和西北半岛的石湖山和寨上两个突出部登陆突破。攻打鼓浪屿的任务落在王兴芳所在的91师团和93师团身上。
为迅速消灭敌人,尽快解放福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发起了厦门战役。对10兵团来说,渡海登岛作战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部队指战员多系北方人,不谙水性,不了解海情,更无实践经验。部队一边征集船只,一边投入水上练兵,用20多天时间精心做好渡海作战的准备。
战役以鼓浪屿战斗开始,由91师团担任第一梯队主攻。团是一支能打硬战、恶战的部队。年9月,他们在济南城头连续八昼夜浴血奋战,攻克三道城墙,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二团”的光荣称号,时任团长王兴芳,政委张志勇。
年10月15日下午4:30我炮兵开始对鼓浪屿沿海突出部敌人阵地进行炮击。45分钟后,改为对登岛地段及浅近滩头目标的压制射击。18时,团和93师团从海沧和沙坛出发,发起对鼓浪屿的进攻。部队船队出九龙江后展开战斗队形,由鼓浪屿西侧及西南突出部实施登陆突破。
战斗发起后,团一营和三营作为第一梯队在炮火准备后上船航渡,十几艘汽船,每艘汽船牵引五六只木船的方式渡海。船队向九龙江口前进,刚到九龙江口,天气骤变,东南风突然转变为东北强风,风力增强到七、八级左右。又逢涨潮,顶风顶浪,船队在风浪的冲击下,汽船拖曳木船的缆绳有的被刮断,有的船队只好砍断缆绳,船队队形被风刮乱,木船张帆行驶,战士们用力划桨,船与船之间失去联系。先头部队晚上21时才到达鼓浪屿。先头连木船在到达敌岸数十米时,遭敌猛烈火力打击,后续连队的木船与汽船割断过早,距岸0米处便遭敌机枪、炮火射击,部队未及下船便伤亡大半。
鼓浪屿守敌的照明弹划破漆黑的夜空,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昼,渡海船只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机枪炮火密集而至,船只和人员受到重大损失和伤亡,少数船只强行登陆。一连八班由班长丛华慈的带领下,行驶在最前面抢先登陆,在敌人的火力网中,砍断铁丝网,炸毁一个暗堡火力点后,全部牺牲在滩头。
团三营七连一排排长鲁德福是连队主攻排。快接近岸滩时,敌人开始猛烈射击,舵手中弹牺牲,鲁德福腿部也中弹负伤,他强忍钻心剧痛,一边指挥战士们射击,一边接替舵手驾船,船只终于成功抵滩。鲁德福立即指挥展开爆破作业,爆破手牺牲,他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冲上去,连续炸开敌人在滩头设置的铁丝网等障碍物,攻占了敌人的钢筋水泥碉堡,建立了登陆场。在敌人疯狂的反攻中,鲁德福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5次反扑,大部壮烈牺牲。年,鲁德福被三十一军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
担任攻打鼓浪屿任务的团王兴芳团长,是山东省潍县人,年2月参加八路军,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后任“济南二团”团长。鼓浪屿战斗一打响,由于天气突变,又遭遇敌军炮火拦击,船只和人员遭到重大损失和牺牲。在这个危机情况下,王兴芳临危不乱,指挥三连和特务连的部分人员乘坐汽轮航渡,船只在离鼓浪屿岸边多米处被炮弹击中,3名船工牺牲,王兴芳头部受重伤,因伤势过重在滩头无法救治而光荣牺牲,年仅38岁。部队在鼓浪屿旗尾山悬崖峭壁下的火网内强行登陆,与敌展开激战,大部壮烈牺牲。厦门战役发起前夕,王兴芳向战友交代,“鼓浪屿一战,如果我牺牲了,请把我埋在鼓浪屿山上,面向台湾,让我看着台湾解放。”
团副团长田军乘坐的一营指挥船在海上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全船人员都落水,他和警卫员小张捉住破船板在海上漂荡,被随后1营2连1排的船救起。船上的21名干部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沙滩上登陆成功,迅速冲上滩头。前面两个地堡吐着火舌,几个战士被打倒在滩头。田军指挥爆破手用炸药炸开了鹿砦和铁丝网,攻占了滩头的突出碉堡,尔后穿过敌两侧火力封锁,摸到围墙根,架上梯子。3班班长宸士兴率先登上墙头,被敌机枪击中,因流血过多倒在地上。副排长李荣和见状,率领其他战士登梯上墙,子弹射穿了他的颈部,他不顾鲜血直流,高喊着:“大家往上冲啊!咱们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这时,3营7连2排也登岛上岸,两个排会合后,共同向敌纵深突击,连续攻占3个地堡,并顽强地击退敌人数次反扑。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坚守两小时后被敌人反击下来,弹尽援绝,大部壮烈牺牲。副团长田军大腿负伤,在两名侦察员的搀扶下撤到滩头,抓住一块木板漂向海中,途中幸遇师救护船得以脱险。
团一营一连一排副排长林喜云主动请缨担任第一波次攻击。当船行驶至距敌岸30多米时,被敌人以猛烈的火力进行射击,船工和4名船手中弹伤亡,船又被敌炮火击中,人员全部落水,排长壮烈牺牲,全排伤亡过半,林喜云也多处负伤。他沉着冷静,忍着疼痛高喊:“上船,誓死也要抢占滩头要点!”带领仅剩的十几名同志,重新登上被击中的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奋力划水,向滩头猛扑。上岸后,很快占领滩头阵地。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连续打退敌人3次进攻,成功守住滩头阵地,为后续梯队顺利进攻创造了条件。在战斗中,小部分登陆的解放军战士克服敌数道障碍向纵深攻击,突入敌阵地,与敌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药耗尽、寡不敌众而大部牺牲。
91师炮兵营2连指导员赵世堂率领部队整装向鼓浪屿进发,22时左右,赵世堂率领分队抵滩时,船只中弹下沉,两门92步兵炮坠入海中,战士伤亡过半。赵世堂带领剩下的10名战士强行涉水登陆,以敏捷有效的战术动作,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并就地转入防御。在打退敌3次进攻后,赵世堂眼看敌众我寡,无法坚持,遂果断决定,放弃阵地,率小分队直插纵深,直抵日光岩西侧制高点,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敌人发动了源源不断的攻击,在日光岩下丢下了50多具尸体,仍疯狂进攻。坚持到第二天,子弹打光了,战士们都阵亡了。赵世堂冲下日光岩,在转移中继续打击敌人,直至弹药耗尽,被敌人重重包围,面对扑上来的敌人,赵世堂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张锦娘是漳州龙海县石美的船工,举家以打鱼为生。当时,她已54岁,丈夫黄正川也已56岁,按照规定未满16岁,超过50岁和妇女不能参战。但她毅然带着自家的3条船和5口人,自愿支援解放军作战。并配合部队,发动群众,积极支前参战。
登陆作战和抵滩冲击时,战斗异常残酷,广大支前船工表现得非常英勇。张锦娘驾驶着船,冒着敌人的炮火,驶在船队的最前头。这时,一发炮弹在张锦娘的船边爆炸,她的丈夫和小儿子相继中弹倒下,她自己也身负重伤。张锦娘忍着痛苦悲恨,手拉帆绳,手握舵把,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最后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中。张锦娘一家五个烈士,丈夫黄正川、儿子黄驴(30岁)、黄富足(27岁)、黄长义(24岁)为了解放鼓浪屿献出了生命。张锦娘荣立特等功,黄正川、黄驴、黄富足、黄长义荣立一等功。
我在采访当年鼓浪屿捕捞大队书记阮万岩时,他告诉我:鼓浪屿捕捞大队的一些渔民是当年支援解放军,运载解放军解放鼓浪屿后留在这里的龙海渔民,不少渔民在战斗中牺牲和受伤了。渔民黄平家腿上受了伤,到去世时子弹还留在腿上。黄福兴的老婆当时怀有身孕,在战斗中受伤了,伤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黄亚国是烈士的子女。当时解放军是从嵩屿的象鼻角,就是现在集装箱码头的地方出发攻打鼓浪屿的。
勤劳勇敢的闽南乡亲,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配合“济南二团”攻击鼓浪屿的七团,从屿仔尾起航后,也遭遇东南强风,多数船只被急风卷走,无法登陆。少数登陆分队在滩头进行顽强战斗,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大部伤亡。“济南二团”的二营预备队一直在海上同风浪搏斗,未能及时登陆,突击部队得不到支援,战斗难于进行下去。攻打鼓浪屿的首战失利,16日12时,部队奉命暂停攻击鼓浪屿。
解放军的进攻虽然受挫,但是也使国民党守军受到沉重的打击,老鼓浪屿人洪声文先生当年就读的美华学校就在海边。年10月18日,洪声文与三哥洪声谷到美华学校住处察看,安献堂通往美华海滨的路上,到处是弹坑、弹壳和国民党兵的尸体,几尊大炮歪斜在路边,沿海边的墙体或地堡被打得东倒西歪,墙体塌陷了好几处。鼓声路16号被国民党兵占住后,里面的东西被洗劫一空。鼓声路12号楼下走廊堆满厚厚的一层杂物和沾满血污的国民党军装,没遮盖住的地方能看到是一层血迹,墙壁上到处是带血迹的手印。其中一个房间还躺着一具赤身裸体的尸体,可能是作为临时的伤兵包扎地点,地上才会有那么多的血。牺牲在海滩的解放军战士,集中安葬在旗尾山。
10月17日凌晨,团二营从鼓浪屿西北部登陆鼓浪屿,攻占了燕尾山和轮渡码头,俘敌第29师少将副师长以下余人,占领了鼓浪屿。在解放鼓浪屿的战斗中,解放军牺牲了人,失踪人,年鼓浪屿人民为了纪念解放鼓浪屿的烈士,将旗尾山改为英雄山。我读小学时,英雄山的山坡上原来都是烈士墓,多数都是山东籍的战士,后来才将烈士遗骸迁到厦门岛的烈士陵园。
解放以后,“济南二团”团长王兴芳和张钦芝副参谋长就埋葬在大德记海滨,朝向台湾的地方,四方形的烈士纪念塔上写着:“烈宿同归”、“亿万年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开发建设鼓浪屿皓月园,才将王兴芳和张钦芝的烈士墓迁移到美华海滨的英雄山,在那里兴建了“英雄园”。
解放鼓浪屿的战斗是整个厦门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厦门战役我军毙敌二千多人,俘虏敌中将师长李益智以下官兵二万五千多名,解放了厦门和鼓浪屿。
为了这个胜利,解放军牺牲了一千四百名将士,张锦娘等32名船工为大军撑船渡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刘惜芬等十六名革命者在黎明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五周年纪念日,一座雄伟的丰碑岿然耸立在风光秀丽的万石岩下,纪念碑上镌刻着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烈士雄风永镇海疆”的镏金大字。
英雄的军队,英雄的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些不可忘却的历史将镌刻在共和国的史书之中,牢记在后人的心中,成为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三丘田农民赞赏是对原创劳动的支持和肯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bbfz/1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