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报道闽清为有源头活水来闽

近日,《福州日报》报道我县做活“水文章”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闽清党建”现将报道转载如下:

福州日报报道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闽清县做活“水文章”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施工人员正在浇筑水厢。

家门口的水,更清澈了;家里的水,更甜了;山上的橄榄,不缺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闽清的干部群众说,这个源头,就是闽清县各级各部门党组织——他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主题教育中,在找准找实问题、坚持立行立改上争当排头兵,以解决群众的所急、所忧、所盼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惠。

清溪穿镇过白鹭舞翩跹

  芝溪是梅溪的主要流域,从75岁的闽清县池园镇丽星村村民刘华友家门口流过。每天,漫步于新建的芝溪栈道上,看着一溪清水,老刘心情十分愉悦。

  “以前这条溪是一条臭水沟。”7日,说起芝溪的变化,刘华友感触颇深。

  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芝溪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结对。近年来,因电瓷业迅猛发展,池园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但随之而来的企业污水直排、群众垃圾乱倒、上游养殖业排污等,让芝溪的水开始变黑变臭,群众叫苦不迭。

  群众的关切就是党委政府的   与此同时,镇里还投资多万元,对芝溪两岸菜地、果树、垃圾实施清理移植,种上红千层、福建山樱花等绿化树,建起4米宽、2公里长的休闲栈道以及鼠船码头、休闲景观平台,配建铁艺造型廊架、石椅等相关设施。本月初,黄建恒被评为首届全省“最美基层河长”。

  就在记者采访时,河水中和岸边,几只白鹭或翩翩起舞,或在溪边觅食,三三两两的村民相继前来休闲散步。

建起蓄水池喝上“放心水”

  从金沙镇墘面村前往補垱面山,一段多米长、坡度达六七十度的山路刚刚硬化,一辆载着半车水泥的拖拉机喘着粗气艰难地爬行。山顶,10余名工人或搅拌水泥,或用手推车推着水泥浆进行浇筑。

  “等到月底,这个水厢就可以浇筑好,可储存饮用水80吨,足够我们全村户名村民喝了。”墘面村主任郑存义欣喜地告诉记者。

  補垱面山上,一条条大拇指般的水管往山下延伸,直至一户户村民家中。听说这些水管即将“下岗”,村民黄开明感慨万千:“我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在山上砌一个小池子储水,然后把山泉水引到家里。”黄开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都是将竹子每一节打通,拼接成一条条引水‘竹管’,后来改成水管,但时间久了,水管容易堵塞,只好几年一换。“一下雨,水就变混浊;晴朗天多了,又没有水喝。”他说。

  用水难在墘面村并非个案。金沙镇副镇长、包村领导林益兴说,他们在走村入户调研时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和全镇旱厕改造,村民家家户户用起了冲水式马桶,用水需求量更大了,经过镇党委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8月份,由市水务局负责的墘面村自来水厂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预计本月底将进行通水调试运行。

  “你看这套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可以很好地保证水质,保障村民健康,让村民喝上‘放心水’。”林益兴介绍。

甘霖洒橄榄果农笑开颜

  “还好,有村里和镇里帮忙,不然今年的橄榄就要严重减产了。”7日下午,见到记者前来果园采访,梅溪镇梅埔村村民邓伦挺乐呵呵地介绍说。

  邓伦挺种植橄榄树多棵,年纯收入五六十万元。“他种植规模不算最大的,我们村果农最高收入一年有五六百万元。”村主任谢亦景说起这些满脸自豪,一棵棵橄榄树俨然成了村民的“发财树”。

  今年7月份以来,闽清降雨量减少,眼看着挂满果实的橄榄树面临干旱,梅埔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3个多月来,他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抽水,供大家取水浇灌。

  据了解,加上梅埔村,全镇共有9个村2.2万亩橄榄树受到干旱影响。为解决一时之需,镇里出资为橄榄种植户采购了个总价值万元的PE蓄水桶,便于村民存水灌溉。

  “我们还动员果农们打井10多口,并多次协调供电部门为他们分别安装三相电表。”梅溪镇综治副书记叶盛介绍,对于购买抽水泵的果农,政府给予补助30%的经费,同时协调县、市气象局进行2次人工降雨,大大缓解了干旱带来的影响,目前没有一户果农橄榄减产或受到影响。

  据统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闽清县共收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线索个,目前已解决个,其余问题线索正在逐步解决中。(福州报记者张铁国通讯员林超苏雪容)

图文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陈亦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bbfz/12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