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古龙文化ldquo酱rdq

俯瞰全亚洲最大的传统酱油酿造晒场、细数一口口从闽南人家里搜集而来的酱缸、了解古龙古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还亲自动手制豆豉……上周末,福州日报happy团的团员们和福州日报小记者们又一次来到古龙酱文化园,大家都感叹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小记者们更是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下这收获满满的一天。

古龙酱香飘人心

■仓实小六年五班夏婧源

古龙,乍听这名字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今天,我要介绍的古龙,它是一个有名的酱油品牌——古龙酱油。“古龙”原名“水仙花”,因为在厦门鼓浪屿成立,年古龙人根据闽南方言谐音改名为“古龙”。

古龙酱文化园,一个常年飘荡着醉人酱香的地方。走进厦门古龙酱文化园,扑鼻而来的是淡淡酱香,映入眼帘的就是宏伟壮观的酱油酿造场。“古龙”两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极大的气场。这两个大字是由几十个黄色酱缸组成,黄色穿插在黑得发亮的酱缸中,格外引人注目。占地4.4万平方米的晒场上井然有序地排放着个传统的酱油晒缸,不论从晒场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十分整齐,犹如阅兵式的方阵,气势宏伟。该酱缸的规模已荣获吉尼斯大世界纪录。

古龙人是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唐代方法——日晒夜露来酿造酱油的,古龙的酱油酿晒得比其它品牌酱油都久,少则一年,多则五年以上。而且酱油的材料更是无人能及,采用的原料都是内蒙古黑豆和东北非转基因黄豆,做法更是精湛,从去杂到人工选豆再到泡豆然后到蒸豆,接着发酵,再经过一系列过滤后到检测,再到杀菌、沉淀,最后到装瓶。经过这一系列的复杂而精细的工序后,一瓶瓶包装精致、味道鲜美的古龙酱油就推上市场了。古龙的特级酱油,每个都长达五年以上,而且氨基酸含量高,质量棒,口感好,自然价格也不菲。

古龙酱文化园还有他们独特的午餐,食品与酱油相结合。酱肉采用了五花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酱油不浓不淡,刚刚好,与肉汁一起流淌在唇齿之间;酱粿条与古龙自制的豆瓣酱相结合,棕色立即染上了纯白色的粿条,一口吸进去,只留下淡淡酱香;酱茄子已被闷得软软的,趴在盘子上慢慢吸收酱汁…

古龙,常年被酱香所包围着,拥抱着。与酱为友,生活与酱密不可分。

古龙酱文化园之旅

■福州市钱塘小学三年9班仇乐江

今天早晨,我和福州日报的小记者一起去厦门市同安区古龙酱文化园参观。

到了古龙酱文化园,哇!这里好大啊!我们先去做豆豉。豆豉的配方有:酱油、发酵过的蒙古黑豆、盐、水。首先把豆子清洗后滤干,接着把豆子放入罐子中,撒上盐,再盖上盖摇一摇,让盐均匀围绕在豆子周围,最后倒入一些酱油,盖上盖子。豆豉就做成了?不,还有晒太阳呢,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要晒上一年才能做成豆豉呢。

享用了一顿丰盛的用古龙系列调味料烹饪的午餐,我们来到博物馆参观。走上台阶,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的酱缸,飘来阵阵的酱香。讲解员叔叔告诉我们,这里共有6万多个酱缸,共分三个等级,分别是1级、2级和5级。晾晒1年的叫1级,2年的叫2级,5级的要经过5年的晾晒。好久啊!

在博物馆,我们了解了酱油的历史和有关古龙这个牌子的文化。

这个周末真开心,不仅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福州日报年11月6日第A4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bbfz/12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