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福地永定牛牯扑年共产国

年3月20日,共产国际总部在其官方公报《国际新闻通讯》(英文版)年第14期上发布了毛泽东逝世的讣告。讣告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这篇在错误的时间发布的错误的讣告,将近字,对毛泽东学生时代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历史作了扼要的评价。而在当时毛泽东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人物,他毕竟只是由23人组成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的一名普通委员,排座次,列在他前面的还有向忠发、周恩来、项英、瞿秋白、张国焘、蔡和森、李立三、罗登贤、关向应、徐锡根、卢福坦等中央政治局委员或政治局候补委员。足见当时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毛泽东在闽西唯一的照片:年5月毛泽东与陈毅等在龙岩。此图来自网络)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是怎么传到莫斯科的?这一讣告是谁起草的?又是谁签发的?后来共产国际知道毛泽东仍然健在,莫斯科为什么不发文纠正、澄清?这一连串的问题如何解答?共产国际不是在开国际玩笑,这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信息十分闭塞的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一桩历史悬案。当时,毛泽东确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露面了,而且也确实在生病,不过不是肺结核,而是疟疾(俗称打摆子)。当时毛泽东身在何处?为什么会被认为已经逝世?原来年下半年,毛泽东隐居在福建西部的金丰大山深处,就住在我村闽西永定县岐岭乡霞山村牛牯扑自然村,就住在我家族的土楼华兴楼。永定县金丰大山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素有“闽西小井冈山”之称。牛牯扑村地处金丰大山深处,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村全部青壮年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远走他乡深入经济发达的闽南地区做生意,成为我党交通员、情报员。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烈士,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倒在长征路上……有的参加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走散,辗转回到牛牯扑,后来受到不公正对待……

年8月21日,毛泽东与贺子珍等人,在红四军粟裕支队的护卫下秘密来到牛牯扑村,在谢宪球、卢肇西、陈兆祥、陈正等当地共产党人的陪同下,深入各村各寨,一边养病,一边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指导永定地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其实,毛泽东是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的。这段历史以前的党史教材语焉不详,也许是不敢触及,我中学读的《党史》就没提到,以后的求学过程读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也没提到,也许是不注重细节,也许是顾及领袖人物的机密。后来,随着实事求是作风的回归,能读到的史料越来越丰富,历史的细节也就越来越清晰。

年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内召开。毛泽东在会前曾向前委提出建议:通过总结过去斗争经验的办法达到统一认识,解决红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红四军七大由陈毅主持,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会议错误地否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党对红军领导必须实行集权制(当时对民主集中制的称谓)和必须反对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的正确意见。会议认为,毛泽东是前委书记,对红四军内部一些观点做法意见不一、有矛盾争论应多负些责任,“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大会改选了红四军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落选,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

会后,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据史料记载,同去的有蔡协民、谭震林、江华、曾志、贺子珍。

查到年7月9日《闽西日报》林忠成、廖皓平的题为《毛泽东在金丰大山的革命岁月》的文章。文章写道,“在永定县的金丰大山,散布着牛牯扑、雨顶坪等革命基点村。那时毛泽东秘密来到永定,并化名‘杨子任’,人们都亲切地叫他‘杨主任’或‘杨先生’(‘杨子任’与‘杨主任’在我老家的客家话读音是一样的——引者注)。毛泽东在永定金丰大山的牛牯扑村青山下一座叫华兴楼的土楼暂时安身。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卢肇西等人商定给他在青山下单独搭建竹寮居住。卢肇西向毛泽东介绍:青山下是金丰大山腹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几十个村子都经过暴动的红色洗礼,群众心向革命,各村都成立了农民赤卫队,敌人不敢轻易进山。经毛泽东同意,搭竹寮的任务交给了中共岐岭支部书记陈兆祥(陈贞裕,字兆祥----族谱记载,后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烈士,引者注)。他选了一个既当阳又近溪水,既避潮又隐蔽,既易于转移又便于观察敌情的地方搭起了竹寮。毛泽东来到竹寮新居一看,不禁赞叹不已,对卢肇西说:‘好,这里宛如世外桃源。’他要来一片竹板,刮去表皮,挥笔写上‘饶丰书房’四个大字,挂在竹寮门口。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阮山秘密请来当地有名的中医吴修山,给毛泽东把脉治病。经过治疗,毛泽东的疟疾大为缓解。毛泽东在牛牯扑隐居养病时,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保密措施,外界没有了他的消息。国民党的报纸甚至还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养疴山中’。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信以为真,便郑重其事地发了一个千字《讣告》。”

毛泽东在牛牯扑一刻也没闲着,期间,毛泽东特别交待随从人员设法每天送一份报纸给他,以便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毛泽东时常秘密邀请一些当地的贫雇农来到竹寮,征询他们对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方面的意见。毛泽东还经常与永定的党政负责人张鼎丞、阮山、卢肇西、卢其中、陈兆祥等商谈如何贯彻中共闽西“一大”会议精神和巩固苏区的问题,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并总结永定暴动的经验教训,还着手构思、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草案。毛泽东当年在牛牯扑的经历是九死一生,真的差点被“击毙”,不过毛泽东福大命大,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这个惊险的故事情节,被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第一集开篇艺术再现。

廖皓平年2月11日在《红土地》杂志社网站的一篇文章《毛泽东在永定金丰大山》,描写的更为详细生动精彩。“岐岭土豪张克识,因农民分了他家的田地和房产,对农民革命恨之入骨,但伪装老实。气宇轩昂的‘杨先生’,让他认定‘杨先生’是共产党的大人物,便向伪团总林蔚民告密。根据描述,林蔚民估摸‘杨先生’就是毛泽东,他马上与下洋民团头子胡道南商议,又向广东大埔伪县长梁若谷告发。9月中旬,金丰伪团总胡道南、林蔚民等纠集13个乡民团,配合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六七百人,兵分两路向金丰大山‘围剿’。……敌人气势汹汹向牛牯扑扑过来,粟裕带领部队配合卢其中赤卫团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在前沿阵地英勇阻击。虽然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奋勇杀敌,但打红眼的敌人,一拨又一拨往山上冲,终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我军只好且战且退。狠毒的敌人放火烧山,妄想把红军战士和“杨先生”烧死在山上,而我军仍然用游击战术阻击敌人。第二天,敌人更加疯狂地从四面向牛牯扑涌来,形势十分危急,栗裕和陈兆祥紧急商议后,决定转移。先安排贺子珍等转移后,就动员毛泽东启程。”

(背护毛泽东转移的牛牯扑赤卫队员陈添裕)

“正在此时,毛泽东疟疾复发,身体打颤,浑身无力,但仍头脑清晰。陈兆祥向陈添裕、陈万裕等四名赤卫队员交待任务:不惜生命代价,确保‘杨先生’安全转移到雨顶坪。此刻,牛牯扑四周枪声骤紧,毛泽东泰然处之,勉励大家不要惊慌。刚起身转移,林蔚民指挥大队人马直扑过来,危险关头,陈添裕兄弟等灵机一动,把草鞋掉转头穿,背起‘杨先生’就往林木森森的山洞跑去。到了洞口,陈添裕弯下腰,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背着毛泽东进洞,洞口的蜘蛛网丝毫没有碰坏。陈添裕等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闭嘴轻喘,在洞深处护卫。林蔚民带着团丁随脚就追到了山洞前,一个团丁往洞里钻,被蜘蛛网粘得满头满脸,狼狈地出来,林蔚民看着挂满蜘蛛网的山洞,认为洞里没人,便顺着山路上留下的脚印,往相反的方向追去。”“到达雨顶坪基点村时,贺子珍早已在‘总楼’门口等候。这时毛泽东烧已退却,他紧握陈添裕等人的手说:‘多亏了牛牯扑的同志们!’听了一路上遇险和艰难后,贺子珍感动地把一包沉甸甸的大洋捧到陈添裕的面前,说:‘聊表谢意!’陈添裕推辞说:‘你们出门闹革命,全都是为我们穷人,我只是出了点力,那是应该的。’当时,‘杨先生’叫贺子珍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在本子上。贺子珍感叹道:‘革命就要靠你们这样的人!’‘杨先生’激动地说:‘我忘不了金丰大山人民!’解放前夕,华兴楼和深山竹寮,被国民党烧掉。年下半年,中央老根据地南方访问团前来牛牯扑,当地群众按原样把竹寮搭建回去,并在当年毛泽东关过马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两层的毛泽东主席纪念堂。”

毛泽东在永定金丰大山这一段历史,50岁左右的永定人大多耳熟能详,因为在那火红的年代,出于对主席的忠诚热爱,出于对革命老区和红军赤卫队的崇敬,学校单位纷纷组织学生、干部群众前往牛牯扑参观,听革命老人讲毛泽东在牛牯扑的故事。我还记得,当年还上小学,是学校组织步行去的,返回时突遇暴雨,山洪暴发,我还是泅水过溪回到家的,那时也不懂得怕。廖皓平的文章最后写道:“金丰大山救护了毛泽东,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年国庆前夕,毛泽东专电邀请陈添裕等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在怀仁堂亲切接见他们,主席指着陈添裕的弟弟说:‘你不是背我的那个人。’主席紧紧握着代表们的手,道出心中多年的秘密:‘我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悬挂着金丰大山牛牯扑基点村的照片,照片记载着这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故事。我特地到军博找寻这张照片,可惜最近军博在维修,只在南广场展出一些大型兵器,室内展厅停止对外开放。问工作人员何时完工复展,答复说2年后。

80多年过去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牛牯扑村民已搬迁至人口密集的村镇居住,但人们还忘不了牛牯扑,不时还有人以及媒体记者前往探访,我每次回老家几乎都要步行前往。当地岐岭乡党政机关,霞山村党支部、村委会经常维护毛主席纪念亭,使牛牯扑这一红色小井冈山精神得以传承。

(上图拍摄于年10月,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由毛泽东儿媳邵华时任主席的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利群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摄影大赛,入选摄影作品集。时光荏苒,图中那个小女孩都出嫁当了母亲。)

年5月30日,东南快报数字报在A2版发了一篇图文,题为《探访毛主席最简陋书房》,副标题为“永定金丰大山深处岐岭乡下山(霞山----引者注)村,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竹寮坏了就原址重建”。落款为本报前方记者陈洪亮郭亮/文林风/图(发自龙岩永定)。下图是其中一幅图片。

不知老,,于北京。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bbfz/11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