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武平生活”,获取武平全新资讯!
莽莽武夷山脉,十万大山中,背寨村默然着。与无数闽西的客家山村一样,上天有意无意把它随手安放在大山一隅,背寨就随遇而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背寨村偏僻,位于武平县的最西边,隶属东留镇管辖。背寨一脚踏三县,南坑水口山上为福建武平、江西会昌、寻乌三县交界,闻鸡鸣三地,听风怒松涛,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一、滩头坝进入背寨村,就是滩头坝,滩头坝有奇人。生产队时,牛是主要的耕作牲口,几乎每个队都养有不少的牛,这些牛农忙时日日犁田耙地,无比艰辛;到了冬天,由各饲养户放养,大家把牛赶到收割完的某窝或某坑,放任自由;牛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啃食野草,早出晚归,日子过得十分悠闲。悠闲的牛跟人差不多,也喜欢生事,某日,两头牛牯不知因何打了起来,时而两角相抵,时而你追我赶,人们起先好奇,后来看势头不对,赶紧想法拦阻,却无论如何也解救不了。眼看可能要两败俱伤,队长急忙找来某社员,社员说恐怕要伤一头,队长点头默许。只见社员做个起势,气运丹田,一个箭步奔到两头牛前,一掌打在势头旺的牛头,此牛一个趔趄,两条前腿一跪,顿时萎靡。而另一头牛则借机逃遁了。
此社员使的是该地曾姓祖传的“短拳子”。短拳出手快,下手准,劲道足,与南拳和咏春拳有相似之处,笔者曾向曾姓人氏了解,它们之间确有渊源,详情有待考证。
滩头坝还有一绝技,那就是舞狮。舞狮在我们汉族认为可以驱邪避鬼,舞狮技艺在武平所传不多,滩头坝的舞狮队就是其中之一。从入冬始,舞狮队就进行排演,到了正月,敲锣打鼓,走村窜户,舞狮助兴,迎春接福。滩头坝的狮头制造考究,眼帘、嘴可动,色彩艳丽,形象憨态可掬。舞起来,引狮人与狮子默契配合,通过起势、常态、奋起、迎宾、发威、过山等造型,随着锣鼓的节奏,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惹人喜爱。
二、樟树湾
背寨在崇山峻岭之中,属于赣江源头流域,背寨河穿村而过,向西流向江西会昌境内。沿河而下有滩头坝、樟树湾,樟树湾的二三十户人家沿着山的弯形而居,村子靠河边有一棵古樟树,樟树湾就因此而得名。这棵樟树是当地水口的“社公树”,据老辈人讲已有好几百年的岁数了。树下有座较为简陋的社公庙,每逢农历十月初四,是这里的“做社日”,人们挑着三牲美酒前来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一同庆贺,饮酒作乐。
樟树是这里的保护神。上世纪七十年代,樟树下一大片的沙丘地被生产队开挖成良田,并种上了西瓜;西瓜成熟了,每晚队里都要派两个人守夜防盗,某夜,守夜人在熟睡中被阵阵阴冷惊醒,睁眼一看,床下已是河水,两双破旧的拖鞋漂浮着,原来上游突降暴雨,河水涨了起来。两人慌忙夺路而逃,但见四处白茫茫的已被河水淹没,慌乱之中,爬上樟树,躲过一劫。
三、背寨村樟树湾一拐,便到了背寨村本部,这里以朱姓为多。早年的背寨,一条公路穿村而过,路两旁,有不少老厅下,每一座老厅下四周围都建了许多瓦房,可以看得出,这里的村民大多以族群为中心,每座老厅下为一房,近亲群居。现在生活改善了,大多都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背寨河把村庄一分为二,北边地势高,人群密集,南边为开阔地,大塅良田,为背寨的粮仓。背寨的制高点在城头垴,就是现在的小学校。站在城头垴,整个村子一览无余。背寨村还包括留坑和南坑,这两个自然村在左右两侧。如果我们发挥想象,不难发现,背寨整个地形像一只翱翔的山鹰。你看,蜿蜒的背寨河自东而来,滩头坝就像鹰头,樟树湾是鹰脖子,背寨是鹰肥硕的身子,而列位左右的留坑和南坑,正是两扇展开的翅膀,这只山鹰不知成于何时,却一直忠实地守护着武平乃至福建的西大门。
城头垴南边是凉亭下。这里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六七十年代建的瓦房,一条河卵石砌成的小道,沿着河岸逶迤而去;这是当年通向江西主要途径,在尚未开通武会公路(武平至会昌)之前,这里是繁华地段,尤其在解放前,从粤地来的海货盐巴,赣南来的粮食,盐上米下,人来人往,挑夫贩卒,在此打尖歇夜,很是热闹。凉亭下当年有酒肆旅店,米仓盐行,是闽赣边界的重要货物中转点。凉亭下历经了当年的繁华,却不得不在岁月中老去。
穿过凉亭下,便到了南门塅。南门塅紧靠背寨河,据老人讲,这里曾经有座水运码头,码头现在是实在看不出来了,芦苇横生,河床低矮,河水又浅,没了码头的模样。古代这里通水运是极有可能的,山区溪流纵横,桂坑河、蓝畲河、半坑溪汇合成背寨河,而背寨河又在背寨南门塅与留坑、南坑溪汇合,水源充沛,具备通航的条件。
四、迴龙庵城头垴南面对着笔架山,笔架山下有座庙,叫迴龙庵。迴龙庵庙小菩萨多,供有如来佛祖、弥勒佛、观音娘娘、财神爷、五谷大神、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二十位祖尊等六十多尊菩萨,塑像有泥塑、木雕、石雕,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十八罗汉。这十八罗汉有十七尊是石像,一尊是木像。这里有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汉朝时,背寨人从江西赣州请来十八罗汉,乘船逆水而上,一路平安,到达背寨时已是傍晚时分。有信士得知罗汉旨意,罗汉经长途跋涉,意欲在船上休息一晚,次日再上岸;但在场的房长叔公不想多出一天的船租,硬要上岸,大家只好听从叔公的话,把罗汉搬上岸。前十七尊搬运时一切顺利,待搬第十八尊大肚罗汉时,突然河面狂风大作,天上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搬运工大惊失色,一不小心,大肚罗汉跌入水中。待风平浪静后,人们纷纷下水打捞,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后来只好用木头依样雕了尊大肚罗汉。十八罗汉是用红赭石精雕而成,十分珍贵,现珍藏在县博物馆,迴龙庵也因其历史久远,信徒广众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神秘的南海国
去年有则消息说,福建省武平县地方史学者金中茂等人在背寨村城头垴的山岗上,详细探访了四段城墙遗址,他们认定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当地史县志从未提及这个古城遗迹,当地村民也对此语焉不详,金中茂等人结合其水流通达赣江以及出土大量城砖石板等文物,认为很有能是汉初南海国王城遗址。南海国是怎么回事呢?据年版《长汀县志》载,“南海国”国王织在封王前,曾被封为南武侯,封地就在现在的武平。织由侯升为南海王,由于南越王作梗,南海王只好在自己的侯封地武平做个孤家寡人,“要领揭阳”而已。但南海国从高祖十二年立国,最迟到文帝六年亡国,存在的时间大约37年,而且地处荒蛮之地。其国都到底建有多大,至今无人知晓。二三十年的一个王国,被忽略在历史长河里,它成了一颗遗珠,淹没在岁月漫长的进程中。
当地老人讲,城头垴原有众多人口,祠堂就有十多座,大姓有邱、钟、王、张、林、谢、廖等,还有座城隍庙。斗转星移,岁月洗礼,繁华逐渐远去,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口口相传,城头垴也渐渐荒芜成一座山岗,唯有城头垴这个地名还留给人们谜一样的想象空间。
背寨虽然地处武平乃至福建的最西边,但古时候水陆运输还是相当便捷,于是乎,也有人认为官府在这里曾经设过税务关卡,城墙也许是边界关卡之类的。究竟背寨有个怎样的前世呢?它的繁华,它的富庶?城头变幻的是大王旗,还是飘荡着“税”旗?期待着相关专家能早日解开这个谜。
哦,沉默的背寨,谜一般的背寨!作者简介谢美永,武平县东留镇桂坑村人,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平县作家协会会员,泉州丰泽区作家协会理事。有习作在《闽西日报》、《泉州文学》、《泉州晚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南安商报》、《丰泽文学》、《客家文学》、《武平民间文艺》等报刊发表。偶有获奖。广告、投稿、爆料请加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zn/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