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看,这座厦漳大桥700

  昨日下午,记者沿着村道一路打听,在漳州角美镇西边村壶屿社见到了这座壶屿古桥。两棵茂盛的老榕树相伴于古桥一侧,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份清凉。村里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古桥上,聊着天。

  壶屿古桥为梁式石桥,长约33米、桥面宽4.3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中跨以5条长11.9米或稍短、宽厚均为0.9米的石梁铺成桥面,最长的一条重约26吨,且每条石梁上均刻有捐献人的姓名。石梁为花岗岩质材,由于已使用多年了,车辗人行,桥面已磨损得有些光滑了。中跨中间的一条石梁,西侧被磨去了约5厘米,中段约8厘米,整条石梁呈波浪形。桥上有石狮4只,现存有清代石碑记。

  桥为元代僧德霖募建,距今多年,清道光十九年(年)重修。由于地质活动,造成桥基下沉并向北倾斜,当年重修时,在原桥墩的基础上,南侧增加一条半石块的厚度约40厘米,北侧增加三条石块的厚度约80厘米,才使桥面恢复水平状。

壶屿古桥桥上还立着一块“龙溪·同安交界碑”,这块碑是清光绪十八年(年)龙溪县与同安县两地的最高主管一起设立的,桥东侧立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九年所立的《壶屿桥 重修大桥碑记》及龙海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壶屿古桥上的狮子通讯员郑德鸿摄

[历史]见证厦漳泉“同城化”

  据当地村民介绍,壶屿位于当时漳州龙溪县与同安的交界处,元时这里建成壶屿桥,成为沟通龙溪同安之间的重要通道。壶屿古桥的西边是西边村,东边是桥头村,历史上桥头村属于同安县(以前厦门、同安同属泉州管辖),而西边村则属于漳州龙溪县。

  据悉,清朝时,角美还有许多地方归同安县所管辖,到清朝晚期时,同安的辖境曾到龙溪,于是,为了便于权责分清,两地的最高主官———知县,便在这座已存在数百年的古桥上立了这块分界碑———“龙溪·同安交界碑”。

  民国时国民党抓壮丁,同安县的壮丁跑过石桥进入龙溪地界,同安县就不能追捕了。因此,壶屿桥是研究古代同安县与龙溪县行政区划及人文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今天厦漳泉“同城化”的历史依据。

史料还记载,年3月,同安县灌口区锦宅、金山2乡及角美墟的同安街、眠床街划归龙溪县,于是有了现在的角美辖境,这块两县分界碑成为历史。

壶屿古桥上设立的交界碑通讯员郑德鸿摄

[往事]桥西“吃海”桥东“靠山”

  仅隔着短短几十米的两个村落,生活方式却截然不同。据西边村的村民吴先生介绍,壶屿古桥的西边是西边村,该村共有多人。历史上,西边村占有海域资源。壶屿古桥另一侧为桥头村,该村则没有分配到海域,他们只能靠山谋生。

  早期,西边村的村道上总是弥漫着一股鱼腥味。村民们出海捕捉海蛎、鱼虾等海产品。西边村壶屿社的先辈们还出海经商,到菲律宾、印尼一带开烟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相比之下,桥头村村民的生活显得拮据,他们依靠种地瓜、甘蔗等为生。

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变动,西边村的村民改为种植蘑菇,近年来,村民们纷纷选择到工厂打工。而桥头村如今陆陆续续被开发建起工厂,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晨报特派漳州记者黄小英 通讯员郑德鸿

本文发表于《海西晨报》年8月29日第A03版·社会·焦点









































儿童白癜风症状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zn/4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