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人文气韵
育现代公民
——.4.1《东南早报》A09版——
■早报记者林婷瑜通讯员倪俊峰文/图
3月24日下午,泉州市学生记者团联合泉州科技中学,特邀泉州市文化名人陈日升老师带领该校学生记者,走进“泉州老八景”之一的小山丛竹书院,开展研学采访活动。
活动中,陈老师与学记们围坐在书院不二祠外的廊亭里,亲切地与大家促膝交谈。作为长期致力于泉州文化研究、推广的专家,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讲述欧阳詹、王十朋、朱熹、李叔同(弘一法师)等历代名人与小山丛竹有关的故事,学记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受古城千年文脉。
随后,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学记们实地参观了小山丛竹书院牌坊、晚晴室、过化亭等景点。这次研学采访活动,让学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文化,更加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01
★穿越千年对话古人
□学生记者汪依盈
迎着和煦的夕阳,我们走进了小山丛竹书院,这儿是个不起眼的所在,路过时你或许会以为这是个小公园,可从陈老师口中,我们得知,这里可曾住过欧阳詹、朱熹、王十朋、弘一法师等名家,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特别要说的是,弘一法师生命的最后14年生活在泉州,曾在此开坛讲经,最后是圆寂于小山丛竹旁的晚晴室,他非常著名的遗墨“悲欣交集”也是在这儿诞生的。
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绕着书院走了一圈,踏着古人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仿佛也穿越了千年,和古人来了次对话。这也在提醒着我们,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更多的文化瑰宝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呢!
02
★聆听千年历史
□学生记者林佳扬
小山丛竹书院就在学校不远处,可我却未曾踏足。3月24日,在学记团的组织下,我们走进了小山丛竹书院,聆听了它千年的历史。
在陈老师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欧阳詹考取进士,与韩愈同榜;知道了王十朋在泉州府为官执政的故事;知道了朱熹曾撰写“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来形容泉州;也知道了弘一法师圆寂时留下了“悲欣交集”的墨宝。不仅如此,陈老师还带我们认识了旁侧亭亭玉立的小琴丝竹、含苞待放的栀子花、喜获丰收的香蕉树……这一趟研学之旅,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03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学生记者王雅亭
步入复建后的“小山丛竹”,到处郁郁葱葱,花繁叶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不二祠”“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我们边参观,边听着陈老师为我们一一道来。
原来,“不二祠”名字的由来,与欧阳詹有关,中唐时期,欧阳詹曾读书于此,后与韩愈同榜进士,为“闽南甲第破天荒”第一人,后人在此立“不二祠”祀之。在“不二祠”旁,有三间老屋,便是“晚晴室”,这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最后的居所。如今,晚晴室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老屋,从窗口向内望去,木橼、撑脊、明瓦覆顶、青砖墁地。
我们踱着步,徜徉在闽南古迹和满园花海中,陈老先生详细地为我们介绍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他盼望着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