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13个博士学位精通9国语言的学霸出自这

近日,笔者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采访时发现,这里居然保留有一栋明代遗留下来的“三落双边护”大厝,据说就是辜鸿铭祖上的老宅。

据《厦门市志》记载:“辜鸿铭(~年),名汤生,字鸿铭,号海滨读易者,晚年自号‘东西南北老人’。祖籍同安县新圩乡古宅村(今翔安新圩古宅),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是第四代侨裔,自称‘厦门辜’、‘辜同安’”。辜鸿铭的传奇一生,惊世骇俗,饱受争议。

综合百科资料以及《厦门商报》报道,辜鸿铭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系“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更多资讯参阅文后背景资料《黄坚定:辜鸿铭祖籍地确系厦门翔安古宅》)

辜氏老宅坐落于辜宅(即辜宅)祖厝边,典型的明代闽南建筑风格,外墙为就地取材的溪床卵石,内墙为木构,隔墙板系芦苇三合土。原有三落双护厝,规模较大,现存中间主体部分,后厅已濒临坍塌危险。据辜宅村里人历代口口相传,该栋老屋辜家祖产。现年68岁的古宅村老人协会副会长黄仲春说,他之前一直住在辜氏老屋,小时候听族里长辈黄笃林介绍:这房子是辜家祖宅,大概在清朝初期,辜氏举家外迁,就把房子卖给了黄家。据了解,黄笃林是清末民初较有文化的古宅艺人;而且他获得信息的渠道,或出自当时亲眼目睹辜氏外迁的老人,可信度极高。原先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以及左邻右舍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家都知道这栋房子原为辜家老宅。

有意思的是,辜鸿铭的祖父叫辜龙池,父亲叫辜紫云;这两个名字一个是古宅村里的一处地名、一个是古宅黄氏的堂号。在古宅“辜厝头”边上有一眼山泉叫“龙潭”(龙池),村里的小溪叫龙涎河(同安东溪的源头);“紫云”则是与辜氏共处的黄氏家家悬挂的堂号“紫云传芳”。

古宅村位于厦门市东北部,与南安交界。有史以来,一直都以“辜宅”为名,从未更改,至少已有上千年之久。古宅村落大致形成于唐代。宋、元、明、清属同安县长兴里辜宅保。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弃繁用简,简“辜”为“古”,以讹传讹至今。

据当地黄氏村老世代相传,在黄家举族迁入辜宅之前,这里已有辜姓家族居住,大致在清代,辜姓家族才全部迁出故土。一直到民国年间,辜姓聚落的大片老屋犹在,就在今天的辜山脚下,当地人名曰“辜厝头”。新中国成立之后,村民们开始在辜厝头开荒种田。如今,辜厝头的田边仍有少许残垣断壁,田里经常出土辜姓民居的建筑构件。这些古宅村史以及传说的时间节点,与《黄坚定:辜鸿铭祖籍地确系厦门翔安古宅》一文披露的辜鸿铭家族史基本吻合。辜鸿铭曾祖父叫辜礼欢,清乾隆二十六年(年)在辜宅出生,乾隆四十九年(年),也就是23岁时离开辜宅,远赴南洋马来亚吉打、槟榔屿等地打拼,最后成为侨领“甲必丹”,并繁衍成族。

在翔安古宅村发现辜氏老宅,是关于辜鸿铭祖籍古宅的又一个实物佐证;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古宅村人已成立“辜鸿铭研究会”,着力资料的收集研究,并将进一步筹办辜鸿铭纪念馆。

背景资料链接

黄坚定:辜鸿铭祖籍地确系厦门翔安古宅

(全文约五千字,请在有充裕时间情况下阅读)

关于“清末怪杰”辜鸿铭的祖籍地,历来有不小的争议,之前主要有“厦门同安、泉州惠安、泉州晋江”三种说法。从近年来各界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倾向于“同安”之说,敲定在年从同安析出的翔安区范围内。年出版的《厦门市志》(卷五十)就很明确记载:“辜鸿铭,祖籍同安县新圩乡古宅村”(今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但是,这几年又陆续传出辜鸿铭祖籍“古宅”与“浦尾”之辩。在这当中,较有影响的是同安文史专家陈金城、陈荣林发表于西安交大侨联网等媒体的“浦尾说”;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巍发表于《中华读书报》、《光明网》等媒体的“古宅说”。笔者通过反复比较“陈、程”两家之言,并进一步深入田野考察调研之后,坚定认为辜鸿铭祖籍地就是厦门翔安古宅村。

年出版的《厦门市志》卷五十第一章中,给以辜鸿铭较大的篇幅立传,为便于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位旷世奇才,现不厌其烦摘录如下:

“辜鸿铭(~年),名汤生,字鸿铭,号海滨读易者,晚年自号‘东西南北老人’。祖籍同安县新圩乡古宅村,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是第四代侨裔,自称‘厦门辜’。10岁时被义父母布朗夫妇带到苏格兰上学,清光绪三年(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的第一人。接着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研修土木工程学,获博士学位,其后又赴法国学法文,通晓中、英、德、法、俄、日、马来、拉丁以及希腊等多种语言、文字。光绪六年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中任职。不久接受朋友劝告,辞职回槟榔屿,潜心钻研中国古籍,以后到香港一家英国商行当助理,业余时间专攻‘四书五经’。

光绪十一年,他经杨汝澍推荐,回国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司理英文案牍。光绪三十一年(年),被张之洞举任上海黄埔江浚治局督办。光绪三十四年,到北京任外务部员外郎,嗣擢升为郎中、左丞,力言‘修邦交’重于‘讲武备’。宣统二年(年)元月,与严复同获清宣统皇帝颁赐的文科进士荣衔。同年辞职南下,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为表示效忠清王朝,民国建立后即辞去校长职务,先住上海,后迁北京。民国2年(年)一度任五国银行团翻译。民国6年,参与张勋复辟帝制活动,列名外务部职务,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与林琴南等一起反对白话文活动。民国13年,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赴日本讲学。民国16年回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但未及上任,于民国17年4月30日在北京病逝。时宣统帝派员致祭,赐谥号为‘唐公’。

他性格高傲倔强而又失之偏执。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犹留辫子,至死不剪,敢于藐视权势,抨击西方的‘物质文明’,虽然在政治上一贯表现顽固守旧,但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者,书生气十足。他也是将中华优秀文明向西方介绍的先驱。其学术成就主要是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曾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译成英文、德文,刊行于国外。他也用英文写政论性文章,光绪二十六年(年),在横滨《日本邮报》发表文章,谴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破坏礼教,呼吁列强以道德、公德、公理处理义和团问题,这一时期的文章后来汇集成册,书名为《总理衙门来书》,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宣言’。清宣统二年(年),以笔名‘海滨读易者’撰写《中国的牛津运动》一书,慨叹张之洞抨击西方物欲文明、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失败,该书译成德文,被指定为德国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参考书。民国4年(年)写成《原华》(又名《春秋大义》)一文,颂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评论西洋汉学家的弊病。其中文著作有《读易草堂文集》、《辑蒙养弦歌》和《张文襄幕府纪闻》等。”

按理说,《厦门市志》出自官方权威机构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容严谨详实,关于辜鸿铭祖籍地是“古宅”的说法是一锤定音了。争议源自于年厦门日报刊发的钟兆云《奇人辜鸿铭》一文,文章说“辜鸿铭祖父本是同安新店浦尾村陈姓人氏”(即今翔安区新店镇浦尾)。当时的同安区政协文史委对此十分重视,立即派人前往浦尾调研,初步也赞同钟兆云的说法。调研文章亦即上述陈金城、陈荣林执笔的《辜氏鸿铭本姓陈祖籍同安浦尾村》,该文说:

“据浦尾老人会陈丽水、陈金乾先生介绍,浦尾陈氏在清代已分衍出坑尾、顶厝、田墘、过沟及尾厝五个角落……辜鸿铭的先祖名陈敦源,系清代乾隆间人,属浦尾十二世‘敦’字辈,全家居于尾厝角……因性情急躁,又极嗜酒,致家道中落。终因酒后与人(村边乞丐营里的一名乞丐)争执,失手伤了人命。夜里酒醒心惊,害怕官府缉拿,迅即携带家眷,摇着自家小渔船外逃,不知所终。……直到抗战前,陈敦源后裔不断以先祖陈敦源之名号写信回浦尾寻亲认祖,村人才知其去向。原来当年敦源南逃海外,辗转到了马来亚吉打,登陆落户,成为当地斩榛辟莽、开辟蛮荒的华人前驱……陈敦源背乡离井,痛定思痛,负疚后悔不已,难以释怀,遂改‘陈”为‘辜’,以示忏悔之情,从此子孙皆为辜姓。据郭瑞明、蒋才培编著的《同安华侨志》(年鹭江出版社出版P-页)载,陈敦源之子辜礼欢在马来吉打州经商成功,对地方贡献颇大,被英殖民者任命为华人‘甲必丹’”……文章还说,“同安区政协文史委一行四人,驱车至省党史办请教《奇人辜鸿铭》一书的作者钟兆云研究员,就以上调查资料和结论进行论证探讨,得到钟先生的全面肯定”……

陈金城先生原为同安一中历史老师,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对这位前辈的观点,笔者一向还是比较尊重的。但纵观全文,还是有两个疑点难以释怀。首先,文中并无辜礼欢就是陈敦源儿子的直接证据,作者只是援用了《同安华侨志》关于辜礼欢的一点记载而已;另外,钟兆云先生关于“辜鸿铭祖父本是同安新店浦尾村陈姓人氏”一说有误。据程巍所著《辜鸿铭的“祖籍”及其槟榔屿祖先考》记载:“辜鸿铭的祖父辜龙池为辜礼欢‘偏房’颜梅娘所生,长期任职于吉打宫廷”。

经验表明,越是接近历史源发地、发生时间、人物本身的记载,就越接近真相。与陈金城、陈荣林先生的《辜氏鸿铭本姓陈祖籍同安浦尾村》相比,程巍所著《辜鸿铭的“祖籍”及其槟榔屿祖先考》一文,很明显的更接近辜礼欢辜鸿铭家族及其生活的地方和年代。

程巍的《辜鸿铭的“祖籍”及其槟榔屿祖先考》一文,较早刊发于《中华读书报》,党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zn/11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