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蓬安每一天,尽在蓬安全搜索。点击右上方的蓬安全搜索五个蓝字,欢迎
然而,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炮击金门”事件,美国和台湾当局一时弄不清中共高层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美、台方面匆匆进行抵御的准备。蒋经国亲往前线鼓舞士气,美国人也立刻向台湾提供新式装备,其中包括“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和能够发射原子弹的、口径八寸的榴弹炮。
炮击进行了6个星期,金门守军已到了弹尽粮绝之境,此时,解放军如果发动登陆作战,金门便唾手可得。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国庆节后的第5天,即10月6日,北京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即国防部文告),文告一再阐明炮击的目的是惩罚性质,是为了让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
国防部的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10月5日,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就发表了这一专讯。专讯发表时,署名又是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
郭宗羲究竟是何许人?新加坡《南洋商报》中文版主编薜残白后来证实说,《南洋商报》能够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不会有第二人。那么,为什么这则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是署郭宗羲呢?
薜残白说,他只记得当时报社驻香港办事处有个姓郭的办事人员,这位年轻人当时不是写新闻的。按薜残白的推测,这个“郭宗羲”很可能是曹聚仁为了省去麻烦而用的化名。
事实上,这位姓郭的办事人员,就是后来定居香港的郭旭。郭旭后来回忆说,那则消息确实是曹聚仁从北京传到香港后,再由郭旭传到新加坡的。
郭旭还透露:“郭宗羲这个名字还是当年商报的总编辑李微尘(注:后任新加坡外交部长)起的。如果问商报是不是有个驻港记者叫郭宗羲,那当然是没有啦。”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那是给蒋介石看的
事实上,就在曹聚仁发出专讯的一个星期后,毛泽东于年10月11日致函周恩来,在谈起曹聚仁时说:“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待酌。”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并非是因为曹聚仁过早发布了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故意做给蒋介石看的。
毛泽东后来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中,提到新加坡的《南洋商报》,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领导人了。7天为期,6日开始。你们看见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此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政策早定,坚决实行,有什么诡计,有什么可大打呢?”
从这篇文稿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其实并无责备曹聚仁之意。可以说,曹聚仁两次提前曝光金门炮战情报,实则是有意为之。(据《党史纵横》陈凤尤/文)
[附录]两岸密使曹聚仁
年春天,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专门写给他的信,信中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及完成统一大业的设想,在结尾处还特别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对于北京发出的善意,蒋介石、蒋经国首先派人秘密会见了曹聚仁,向他表达了蒋氏父子愿意与大陆沟通的想法,同时告诉曹聚仁:“你去一趟大陆,要摸清大陆方面的真实意图。”
年夏天,曹聚仁给老师邵力子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想与中共高层接触之意。周恩来了解情况后,迅速安排曹聚仁进京面谈。
8月14日,曹聚仁在其供职的《南洋商报》,将这次会面的详细内容报道了出来,向台湾方面传递了中共认为“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重要信息。很快,蒋介石密约曹聚仁,希望他进一步与中共中央方面进行接触。
后来,曹聚仁频繁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进行沟通。经过多次努力,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六项协议”。其主要内容为:
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注:封地);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权外,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如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其中1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3个师驻在台湾;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的人;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水平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国共两党之间的联系。曹聚仁的特殊使命也因此而终止。(据《环球人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rc/1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