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形态变革四十年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报纸形态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态是指报纸的外观形式、定位属性和承载介质。而狭义的定义则仅指报纸外观形式。本文取狭义的形态定义。为适应读者需求与社会心理变化等因素,报纸在开本、版式、版数、内容等外在形态方面一直在持续地演化中。读者需求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以及政治和商业的因素促使报纸在外观样式等方面创新,报纸变得更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更便携,外观更好看,内容更具贴近性……报纸在纸质的局限中一次次突破自己,寻求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对开的权威形象、“黄金报型”、杂志化头版、模块化组版……报纸的阅读变得更为便利,也利用这些手段展示了严肃新闻的亲和力。在内容上,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时评版、特稿、民生新闻……报纸从内容上更贴近读者,满足读者不断改变的信息需求。

追溯40年中国形态演化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报纸形态演化进程的核心就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如何更便利于人对信息的获取。

一、报纸形态与版数演化:从大众媒介到小众媒介

报纸的版数是报纸外在形态的重要表征,从媒介稀缺时代的薄报,到报业突飞猛进时的厚报,再到媒介极大丰富的新媒体时代重归薄报,报纸通过厚薄这一外观演化,走出的是一条由大众媒介向小众媒介的进化之路。沿着报纸版数变化的轨迹,以及当前的媒介格局,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报纸应该是薄的、满足某个特定需求的、适合于某一特定场景的形态。

(一)持续多年的薄报土壤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报纸,包括中央机关报和地方报纸,大部分都是薄报,版数都很少,一般都是8个版以内。有人专门统计过,从—年的5年间,《人民日报》每年8月15日的版面,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是6个版。从年起,《人民日报》的版数才增厚到8个版,而这种8个版的形态一直持续到年。

根据数据统计,从—年这17年间,报纸的总印张数量的增长率与报纸的总印数增长率基本上是持平的。年,总印数增加2.35%,总印张数增加8.35%。年,报纸的总印数增长5.67%,总印张数相应增长6.39%。年,受当时特殊政治因素影响,经济略有下滑,报纸总印数减少0.09%,总印张数也相应减少5.38%。总印数与总印张数的增减幅度大致一致,两条曲线基本上是重叠的,说明在这17年中,报纸的发行份数在增加,但是报纸厚度并没有增加,都是薄报。直到年,两组数据才开始出现了背离。

以下两大因素导致了当时的薄报格局。一是当时报纸的总体结构因素。年前,大部分报纸都是行政订阅,党报、行业报的发行主要是公费订阅。订阅弹性小,即使信息量再小,也不会对订阅造成多大冲击。大部分的报纸并不是以市场作为导向的,更多的只是“我刊登什么,你读什么”。报纸很薄,也是这种非市场导向的结果之一。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晚报,也是作为党报的一种补充,自费订阅仍然很少,沿袭的是党报的内容体系,只是在行文风格上有所调整,变得更灵活。但本质上,也是非市场导向的,薄报并不会影响其发行与影响力。在年之前的报业结构与体制下,薄报成为必然选择。二是报纸间还缺乏足够竞争。报纸的同城同质竞争当时还未形成,不同的报纸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级党报以区域为界,影响自己所在区域;各行业报在自己的行业内活动,不会越界,不屑于越界,也无法越界。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影响已经凸显,但是全国的晚报数量有限,大部分的城市只有一份晚报,而且只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才有晚报。在这样的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报纸还没有做厚报的动力和必要。年,行业报蜂拥创刊,报纸数量剧增,从年的份激增到份,报纸总印数增长36.50%,总印张数只增长24.96%。而年,对行业报进行清理整顿,报纸数量减少到家,总印数减少21.43%,总印张数减少15.09%(见图1)。这两年数据的对比说明,大部分新创刊的行业报也都是薄报。行业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行业内的“党报”,也是行政订阅发行,服务于行业,不直接面向市场,薄报是其必然选择。

(二)“厚报时代”到来

喻国明认为“厚报”并不是指报纸的篇幅,而是相对于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概念,也就是内容太多以至于人们不能有效阅读的报纸就是厚报,否则就是“薄报”。这实际上是从读者需求角度来分析报纸版数形态,很有意义。

从年开始,总印数与总印张数的增长幅度开始逐渐拉大。年,总印数(发行量)增长2.08%,总印张数(版面量)增长1.83%;年,总印数增长11.93%,总印张数增长12.57%。在趋势上实现了反转,总印张数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大。年,总印数增长9.02%,而总印张数则增长16.04%。年,都市报导致报纸迅速加厚,报纸印张数猛增,增长率达到15.73%,新闻纸供不应求,全国出现新闻纸荒,由年的元一吨升至多元一吨,黑市价高达元。此后,一直到年,几乎每年,报纸的总印数增长的百分比只是个位数,而总印张数的增长率却一直是两位数的。

年,报纸从数量、总印数、总印张数,以及广告等各方面的数据达到峰值。从年到年,报纸的总印数由.80亿份,增长到.40亿份,只增长了.73%;而报纸的总印张数则由.52亿对开印张,增长到.00亿印张,增长幅度达到.41%。报纸厚度平均增长了7.15倍。

最早扩版的是《广州日报》。从年开始,《广州日报》开始由对开4版扩到对开8版;年1月1日,继《天津日报》《广州日报》之后,《解放日报》也从4版扩为对开8版。《广州日报》从年开始,几乎年年扩版,年达到对开48版。

从年起,报纸就开始了扩版大战。这与总印数与总印张数的增长幅度对比所呈现的情况是一致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报业市场的竞争者开始增多,晚报异军突起,一些党报,诸如《广州日报》等也加入对报业市场资源的争夺。报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年,都市报作为一种新报种出现,一个城市往往同时诞生好几份都市报,更趋激烈的竞争,使读者与广告商的选择余地增大,买方市场促使报纸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够争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空间,厚报成为第一选择。

(三)多重因素导致厚报难以为继

—年,报纸总印张数每年都基本上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直到年,报纸总印张数的增幅突然下降到5.72%。

年被称为“报业的寒冬”,实际上也是厚报的拐点。

1.广告无法继续保持高增长

厚报模式下,虽然厚报比较厚,但是报纸定价却一直比较低廉,激烈的报纸发行竞争使报纸价格一直与报纸成本严重倒挂,发行严重亏损,完全依靠广告来支撑厚报模式。在竞争激烈的一些城市,比如当时的成都、南京等,报纸的售价只有2角,比同等重量的废纸都要便宜。根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分会的数据,在新闻纸价格每吨元的时候,一份4开60版都市报仅仅纸张成本就要1.2元左右,再加上油墨,以及发行费率,一份报纸的总成本要达到2元以上。这还没有包括采编成本以及行政管理成本。发行上的巨大亏空必须有足够的广告才可以维持。

在报纸广告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厚报模式的危机不会显现;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从年起,报纸广告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90.73%,—年的8年间,除了年、年、年这三年,报纸广告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幅。这大大超过同时期GDP的增长幅度。但是,从年开始,报纸广告增幅大变脸,开始转增为降,大幅下滑5.06%。

一直高歌猛进的报业在面对这样的广告大幅下滑时,被动应对。纷纷采取“收割战略”,提高售价、报纸减版、分流员工、出售资产……报业竞争激烈的南京,原本报纸零售价只有0.3元,也开始集体协商提价至0.5元;《东方早报》也从常态48个版减版到36个版,减幅25%。很多都市报悄然减版,年,报业出现“减版潮”。

实际上,年,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年GDP的增速是11.35%,影响报纸广告最重要的指标——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长率是14.90%,这两者都属于中等偏上的年份。

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广告的宏观调控使报业房地产广告投放锐减,在新媒体不甚发达的时候,报纸由于可以保存而成为房地产广告的最佳刊登载体,而对于报纸而言,房地产广告一直是报纸广告的核心支柱。年,刚刚成功在香港上市的《北京青年报》的全部广告收入中,房地产广告占90%以上。这一部分广告收入的大幅下滑给报纸营收带来致命影响。《北京青年报》年全年利润只有17万元,同比下降了99.7%,令人为之震惊。房地产广告的增减对于报业影响巨大,即使到了、年,报纸广告“断崖式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也依然是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房地产广告投放的减少。

2.一城多报竞争让厚报不堪重负

厚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城同质竞争,竞争者在面对内容竞争乏力的时候,就会转而寻求报纸厚度上的竞争优势。

但是,这样的篇幅竞争所形成的结果是报纸变厚,报纸成本增加,但是广告却没有相应地增长。竞争博弈的结果是竞争者的广告“盘子”都没有增大,如果一方参与者不增版,竞争对手的增版就会吸引更多的广告,也就相应夺走了发行与广告的市场份额。在这种博弈格局下,报纸都选择了扩版,导致报纸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利润的被摊薄。两种现象是厚报竞争的恶果:一是印刷成本与售卖价格间的倒挂差额,让报纸苦不堪言;二是大量的“捂报卖废”现象使报纸还没能接触到读者就被拉进了废品收购站。

3.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消解“厚报”价值

更为严重的是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对厚报模式价值的消解。中国的网络新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年网络向社会开放接入服务之后的最初两年多时间里,并没有人把网络和媒体、新闻联系起来,甚至连网站的运营者也都没有意识到可以借助网站发布新闻,因为当时使用网络的人数很少。根据年11月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的上网用户数只有62万。

但是,很快,一些细分市场的网站很快就发展成综合性的新闻门户。年5月,四通立方公司的“法国98足球风暴”网站开通,这成为新浪网的前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nr/10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