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逐的墨客程凌虚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撰文/陈晓东)“文人,总有一股自我放逐的冲动。”五月的厦门已是绿肥红瘦的初夏。在宽敞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程凌虚一边泡着福建的大红袍,一边感叹地说道。

这句话,既是对交谈者的鼓励,也是对他自己多年职业生涯的总结。从政府机关到报社,从内地到沿海,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到体制外的民营企业……

只是,这一路的放逐,没有腐儒的悲切,却多一份侠客般的豪情。凭一根笔杆子,一个已经“聪明绝顶”的脑袋,程凌虚的自我放逐之路可谓精彩不断:在报社,他开创了同城业界第一个个人时评专栏、第一份房产周刊,培养了一批行业中坚力量;在企业,他制定了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拿下一个又一个含金量十足的资质证书,谈笑间为企业创造大量价值。

这不像放逐,更像一场冒险;这不仅是一场冒险,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孜孜不倦的追寻。正如那首歌所唱的:生命是一场奇遇。

这场奇遇,精彩纷呈。

从记者到学者

记者,是程凌虚最为重视的身份之一。而学者,则是市场按到他头上的一个称号。

年,已经在江西《鹰潭日报》担任要职的程凌虚突然南下,到厦门参与组建一份面对海峡两岸的全新的报纸--《厦门商报》,时任新闻部主任。高举高打的程凌虚一下开创了厦门新闻界两个第一:开设了第一个个人评论专栏--《一周评论》,创办了第一个财经周刊--《房产周刊》。九十年代的《厦门商报》老读者还记得,那时候每周一见报的《一周聚焦》,言辞犀利、观点新颖,常常有让人拍案叫绝之语,读起来酣畅淋漓,不少人为了这个专栏专门订了整年的报纸。一些对媒体比较熟悉的市民,甚至怀疑有一个写作班子在操作。其实,只有程凌虚一人操刀,且是业余干活,因为当时他的主业是管理。得知真相后,有人很诧异。但对于在报界从业多年、拿过几十个中央、省、市新闻、文学奖的才子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作为厦门纸媒第一个《房产周刊》的创办者,程凌虚带出了厦门第一批地产媒体人。如今,他们都是厦门传统媒体抑或是新媒体房地产领域的当家“小生”、当家“花旦”,但对程凌虚仍毕恭毕敬执弟子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考数学几乎吃”鸭蛋”的程凌虚开始钻研充塞着数据图表的房地产市场,并坚持每周写一篇楼市评论,这一写,就是十余年。这一写不要紧,直接把自己写成专家了。转眼十余年过去,每周评论从网媒到纸媒到电视,再到分整为零的微博,此时的程凌虚已经成为厦门乃至国内地产评论界最受欢迎的地产学者之一。

“想要照见远方,需要一股强光灯,这是大多数人所做不到的。但是想要照见当下,只需一个灯笼就够了。以数据为灯,以良心为笼,纵使照不见远方,至少能让人看得清当下,不被脚下坑洼的路面绊倒。”每周一篇的“凌虚侃楼”,就是这样一盏灯。在过去的日子里,程凌虚小心翼翼地护着他的这盏灯,为厦门的购房者、地产商、投资者、决策人提供着最真诚的分析与建议。

“从人的本性出发,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对于自己分析判断的依据,程凌虚喜欢用这句话概括。作为一位地产评论员,程凌虚算是一个异类:他对房价上涨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他也多次鼓励市民下手买房。换言之,于理想,他是个不折不扣地“空头”,而在另一面,他却比任何人都务实。长期的媒体经历,让程凌虚养成了局外人的习惯。不曾浸淫专业学院,带来的正能量是对权威的警惕以及对常识以及人性的重视。

这样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程凌虚名声的传播。但是,经过几次市场检验,程凌虚的学者名声反而被立了起来。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媒体公器乃至政府决策者,对程凌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ls/10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