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由来的第三种解读

正文如下:

关于铁观音的由来,你肯定知道的是“王说”和“魏说”,然而,此二种说法并未见于年前的官方史志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想说的不是其真伪,因为历史的真相不能一概以是否见诸史志为标准和依据。只是想换一种视角来追问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因为无论是“王说”还是“魏说”都显然没有真正解决物种起源的问题。

我们先看一组安溪历史上的雪灾年代数据:

清顺治十三年(年)正月大雪

清康熙五十七年(年)正月大雪,三日方消。

清康熙五十九年(年)正月大雨雪。

清康熙六十年(年)正月二十七、八两日,积雪,四山皆白,三日方消。

清雍正元年(年)正月初六,大雪

清雍正五年(年)正月大雪

清雍正六年(年)正月初六大雪

清乾隆十六年(年)正月大雪

这份记录引自两本具有充分可信度的历史文献,一是清乾隆年间由官方编修的,一是年安溪县政府组织力量修撰出版、迄今为止最全面翔实的。这份天气记录所涵盖的时间段(大约从年到年),在18世纪20至30年代,素来“冬无冰雪,或不御绵”的安溪,连续数年大雪,气候骤然变冷。

“王说”和“魏说”散见于安溪史志和各种文集,虽描述上有差异,但都与两个重要的年份年(“魏说”)、年(“王说”)相对应。我们发现,安溪县志上记载的“雪灾年代”与之有着惊人的重合。安溪近千年县史总共发生不足10次大雪成灾的事件,而集中在18世纪20至30年代的有5次,占一半之多。从气象学的角度而言,这段时间也就是安溪气候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年代了。

我们不妨进行一番纯文学意义上的想象和描述:18世纪20至30年代的每年冬天,安溪山川大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急剧下降的气温,使缺少抵御雪灾经验的安溪民众措手不及。尤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山坡上辛勤开垦的茶园遭大面积冻毁,损失惨重,雪灾过后,王仕让,魏荫出现在房前屋后,峰麓山巅,四处寻挖未被冻死的茶树以便补苗。此时,遭雪灾冻压而顽强幸存的几颗茶树----一个新的茶树品种---铁观音诞生了。

这种研究方法固然漏洞百出,但却是值得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fz/6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