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电影人变身墨教教主海峡

黄蕉风,这位本报曾经报道,将“三分钟影展”搞得风生水起的电影策展人,近日回到厦门,连续两场讲座颇受追捧。只不过,这次他的身份是“墨教教主”、青年学人。从厦门一中毕业后,他在两地三所学校学习四种不同专业。电影、中文、宗教、国学,看似无关的领域,在这位“非典型性学者”看来,倒可以“和谐共处”、融汇贯通。

教主”说:

“父母是没有办法教你浩然之气的,当你遇到困难、遇到痛苦的时候,可能先贤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之间会给你注入一股力量。”

▲“教主”和他的“小伙伴”们

人物

黄蕉风:青年学人、影评人、策展人,年生于厦门,曾连续策划举办三分钟影展,现于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修读博士学位,主攻墨学,人称“墨教教主”。著有《3的N次方》、《草鞋、十字架》。

是转型,也是冒险

读好书、读经典,看似曲高和寡,却吸引了听众满堂,上至79岁老人,下至6岁儿童,听“墨教教主”为读经运动“正名”。在“国学复兴”热潮下,黄蕉风的“正名”,倡导科学、理性地读经。

年,还是电影专业大三学生的黄蕉风,因为连续策划举办“三分钟影展”,推广三分钟短片,倡导“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而为家乡人所知。毕业后他在香港求学三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基督教研究文学硕士、神学研究文学硕士等,现在他在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修读博士学位,主攻墨学,主张复兴和推广墨学。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也许有人会说,黄蕉风是个“没定性”的人,“跨界”则是他最常被冠以的定语。“我佩服那些一件事坚持做到底‘清一色’的人。”但这种坚持于他来说,却是缺乏新鲜感的,“如果一直在一个领域,接触的人和事相对单一,思维等容易被限制。”于是,在认为所学达到一定阶段时,他果断选择转型。

在香港求学,申请、考学,并不容易,尤其像他这样专业跨度颇大,相对于“清一色”有“半路出家”之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几乎每一次他都涉险过关,不过在他看来,这样的冒险很值得,他“不想让自己的野心降低。”

是学者,也是“工人”

“学者”这个词,听起来很严肃,甚至有点不“接地气”。黄蕉风看起来却全然不是西装革履的“装X”模样,常常把自己“搞得脏脏的,看起来像工人”,以至于不少人初次见他很难相信他是搞学术的、是个博士。而他偏喜欢这样,“走‘群众路线’嘛。”黄蕉风笑说,他乐于与不同领域的人交谈,了解他们,并刺激自己的想法。

他研究宗教,在香港和大陆各地接近底层的人,和工人、农民聊天,一起劳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国学复兴的热潮中,他“为读经正名”,深入到香港、大陆许多学校及读经班,了解国学的推广情况,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义务教学,“有时候,你会发现,小朋友可能并不感兴趣。”于是,他们尝试改变,让经典的表现更有趣味。

“做学问一定要走出书斋,”他说,搞学术的,要有实干精神,投入进去,在和别人交往中,会发现很多事情和关在书房里所想象的不同。

是“潮人”也是“古人”

黄蕉风生长在一个传统的闽南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四岁时,他拿到的第一本书便是《墨子》,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研究墨学这一“千古绝学”的原因之一。

大学本科接触电影时,一向安静的黄蕉风在众多发型夸张、说着俏皮话、左拥右抱的年轻人当中,略有些格格不入。通过电影,他进入流行文化,适应新的语境,逼着原来只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最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fz/2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