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月23日,《南方周末》首发深度报道《刺死辱母者》,瞬间引爆舆论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重回公众视野。近年来,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裁撤深度报道报道部为标志,深度报道这一传统新闻形式日渐式微,刷爆舆论的《刺死辱母者》能引领深度报道走向复兴吗?
“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张坤、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曾担任多年调查记者)、刺猬公社创始人CEO叶铁桥(原中青报调查记者)、红星新闻执行总编辑蒋泉洪、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首席调查记者弓弦(曾曝光“瘦肉精”、“毒胶囊”、“苏丹红”等事件)、中国安全生产报内参部主任黄雄(调查记者、年长江奖获得者),解码深度报道的复兴之路。
1
深度报道:
传统媒体有的在放弃有的在坚持
整体环境趋严、生产成本攀高,深度报道正日渐成为奢侈品。传统媒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深度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舍弃。
因揭露过“瘦肉精”“毒胶囊”而知名的调查记者弓弦告诉“传媒茶话会”():调查记者流失严重,一方面调查记者申报的选题很难通过审批,在操作中容易夭折;另一方面,“计件工资”的传统考评机制下,调查记者收入微薄。
调查记者长期专精于某一垂直领域,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和行业声望,很容易成为大型企业“挖墙脚”的对象。理想主义填不饱肚子,理想和面包之间,很多调查记者选择后者。
弓弦身边有大量调查记者转型的案例,这些调查记者跳槽到企业后,收入“至少翻一番”。
弓弦对“传媒茶话会”表示:调查记者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深度报道带来的更多只是声誉,甚至只是媒体的声誉。调查记者本人没有知识产权的回报,如《刺死辱母者》这篇稿件,一些新媒体转载时只截取稿件一部分,这样就不必付版权费。
原中青报调查记者,刺猬公社创始人、CEO叶铁桥告诉“传媒茶话会”:调查记者是职业声望、专业性更高的一批人,调查记者群体本身不大,他们的专业性、在行业中的声望也能够促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转型,调查记者转型其实是要顺利的多。
调查记者对于个人来说不是一份具有“高性价比”的职业,那么深度报道对于媒体,是否具有“高性价比”?
从短期来看,深度报道生产周期长、采写成本高,还要承担一定政策风险;但从长期来看,深度报道有利于塑造媒体品牌,带来无法估量的隐性收益。
以长期坚持深度报道的《新京报》为例,《新京报》创刊14年来,始终紧握思想和深度两个拳头,通过SARS后的骨坏死患者故事、嘉禾拆迁、上访者的故事、沙漠之殇、最后一班地铁、神医巫汉、呼格案的系列报道、江南弃儿、伊春空难、温州动车事故、天津港大爆炸、河北洪灾等等深度报道,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bbfz/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