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报,8岁投稿,厦门女孩多年来用稿费

多读书,多看报

少玩手机,多睡觉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成人

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今天日报君就要给大家介绍

一位咱们的忠实读者

读者张嘉韵虽只有18岁

但与《厦门日报》的情缘已十载有余

《厦门日报》贯穿她求学和成长的过程

从小就看《厦门日报》的她

如今进入厦门大学就读

也依然离不开厦门日报社的“两微一端”

用她的话说

报纸带给她的最珍贵的东西

就是让她开阔视野、唤起回忆和好奇

登报文章集满文件夹

用稿费为全家人订报

在张嘉韵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个橙色的文件夹,她拿出其中一个标注着“日报、晚报”的文件夹。“这里收藏着我在《花季》上刊登的所有稿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一时写的都有。”张嘉韵对记者笑着说,那几年家里订报的钱,都由她的稿费“包办”。

从小与报纸相伴、在全家读报氛围中成长的张嘉韵,谈及最初在《厦门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情景,依然掩饰不住开心。“稿件投出去以后,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报纸,看看作文登出来了没有。”张嘉韵说,第一张稿费单她还收藏着,不舍得用来领稿费。

张嘉韵的父亲张春发十分支持女儿写作,女儿每发表一篇文章,除稿费外,还额外奖励零花钱。8年来,在张春发的鼓励下,张嘉韵刊登出来的文章已集满了一整个文件夹。

“不到两岁时,嘉韵还不会说话,但会跟着我们拿报纸。后来每天经过报箱前,她都自觉停下来。”张嘉韵的母亲张碧芬说,女儿在报箱前驻足的情景,她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家订报已经30多年,阅读《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就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张春发说,尽管搬家多次、订报地址也换了4个,但这两份报纸始终陪伴着他们的家庭,见证张嘉韵的成长。

此外,小学时,嘉韵还加入了学校文学社,每天跟随老师阅读、写作、投稿。除了为本报投稿,她还多次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见到7年前给自己拍照的记者

兴奋不已

在上月举办的中秋博饼文化节社区巡回赛中,记者在新景禾祥高峰会现场遇见了张嘉韵。每年,她都静静陪着奶奶博饼。

中秋博饼文化节、“卖报小行家”夏令营、

小记者活动……

从小到大

张嘉韵参与了本报组织的各类活动

连她的父母亲都说

她如今成长得活泼开朗、能力全面

和报社的“助攻”分不开

事实上,不只是活动

本报记者也见证着张嘉韵的成长

年,11岁的小嘉韵参加本报的卖报活动,背着印有本报标志的包,高高举着手里的《厦门日报》,在SM城市广场前留下了一张笑容灿烂的照片,并刊登在次日的《厦门日报》上。

昨日,拍下这张照片的记者程午鹏也来到张嘉韵家中——七年过去,当年个头还不到记者肩膀的小丫头如今快和程午鹏一样高了。

“真的是你吗?”看到程午鹏,张嘉韵兴奋不已地叫起来。“我真的太感动了,热泪盈眶。”她说。

打开年的电子报,看着当时的照片,二人陷入回忆。程午鹏说,在参与卖报活动的所有孩子里,张嘉韵比较活泼大方,很快就克服了羞涩,上前大声叫卖,迅速卖完了手里的十几份报纸。

“当时我以为你是路人,才对着你笑得这么开心。”张嘉韵笑道,正因为这个有趣的“误会”,留下了天真无邪的美好瞬间。

今年9月,张嘉韵入读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如今,她依然爱读《厦门日报》,浏览每天的厦门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zn/11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