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船的金银财宝沉入江底这两位厦大

学过历史的人,

应该都记得张献忠吧?

他是明末人,是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不过,历史课本没有讲到的是,年,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年,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遭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

当地几百年来传说不断,称有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具体地点在哪儿,之前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

近年来,在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此间的媒体报道说,最近几年发生的文物大案,也证实了张献忠沉银是确有其事。

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水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于年1月5日启动发掘项目。

年3月20日,四川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江口沉银水下遗址已发掘1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1万余件。

而负责水下考古发掘的都是厦大人。

来看看《厦门日报》今天讲述的

水下版的“盗墓笔记”

44岁的周春水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这几天,这位水下考古学家从水下“浮”出水面,频频向外界介绍正在进行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水下考古的发现。他是此次水下考古发掘的两名领队之一。

有消息说,周春水是厦大校友。昨天傍晚,周春水通过   周春水曾主持致远舰沉船调查。

周春水说,这个项目由他所在单位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后者派出的领队也是厦大校友,他就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厦大历史系考古学级学生。

  刘志岩(前右)在沉银发掘现场。

厦大历史系副教授王新天说,这几年,国家一些重大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现场,都会有厦大人的身影。

三个厦大人

在江口沉银考古发掘现场相聚

事实上,王新天也刚从江口考古现场回来,上周,他应邀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学术研讨会。

  多名考古学家在考古现场参观。(本组资料图/新华社发)

王新天说,近年来,在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年1月5日,四川启动江口沉银发掘。此次研讨会就是对考古发掘的研讨。

上周,王新天在彭山见到了他的师兄周春水和师弟刘志岩,刘志岩年考入厦大历史系考古学,也就是说,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队的两位领队,都是厦大人。

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

开展围堰考古

17日,研讨会的专家应邀走进文物发掘现场。王新天说,这次水下考古,不像我们平时在电视上见到的考古人员穿着潜水衣、背着压缩空气,在水下探查打捞,而是采用了围堰考古的方式,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大规模围堰考古。

所谓围堰考古,就是把将发掘的区域围起来,把水抽干,再进行考古发掘,即利用岷江枯水期,构筑一道围堰,将2万平方米的河床围起来,挡住江水,然后将河床中的地下水疏导到更低处再抽出,最后在围堰区域内进行发掘。

“江口沉银遗址”航拍图

周春水介绍,这是为了发掘方便。因为岷江水流湍急,能见度几乎为零,如果潜水打捞,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效率极低。

他昨天说,他元旦就到了,本阶段考古发掘将持续到4月底。5月四川将进入汛期,岷江水位将缓慢上涨,淹没围堰,发掘将暂停。

四川方面介绍,此次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发掘预计将进行5年甚至更长时间。

“张献忠江口沉银”是真事!

木鞘藏银被证实

上周,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抢先看了一些出水文物。王新天说,看了文物再对比史料记载,专家们得出结论:“张献忠江口沉银”是真事。

目前,发掘现场出水文物万余件,周春水将其分为五类:

1

从明朝宗室抢的金银财宝;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2

从各地州县抢掠的金锭、银锭;

五十两银锭

3

在民间抢夺的金银首饰,包括妇女的金簪、金戒指、金耳环,还有孩童的小手镯;

金耳环

4

张献忠铸造的西王赏功金银币、大顺通宝铜钱等;

“西王赏功”金币

“大顺通宝”铜币

5

打仗时用的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各种兵器。

刘志岩曾向媒体介绍,史料记载张献忠用木槽夹银运送银两,即把一根木头剖成两半,把中间掏空,将银子装进去,再用铁片或铜片箍紧。此次出水文物中就发现了一根较完整的木鞘,周边散布着银锭,木鞘内装着多个银锭,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

木鞘藏银

释疑▼

释疑

01

既是战场遗址,为何无战船?

不过,人们最大的疑问是:既是战场遗址,为何只发现银子,没有战船?

周春水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因为水下的船要保存下来,有它的特殊条件。在我遇到的海上沉船中,完整保存下来的沉船几乎没有,至少在中国境内没有,水线以下情况好的时候,一条船能够保存1/4就不错了。

海船是尖的,沉在水下会倾斜,海浪会一直冲刷。如果沉船在沙里面,沙会慢慢掏蚀,掏蚀的过程中,沉船一般会慢慢摆正继续往下沉一米左右。此时海浪拍打,铁钉锈掉,船就会塌掉,塌下来的船板很快就会被浪卷走了。一些船能保存下来1/4左右的样子,是因为船上有货物把船板等压住了。当然,埋在沙里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假如海底或河底是礁石、岩石底,船沉下去就在岩石表面。这种情况,海浪不断拍打,船体一点都不会留下来,只可能会有一些船上的货物留在石缝之间。江口沉银就是卵石底,船体很难保存下来;再加上又是战船,可能有火烧等情况,受损严重,所以能保存下来的几率是很小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水下是卵石底,船体很难保存下来。

但是,为什么金银财宝留下了?从现场看,沉银在江底礁石的凹槽中被发现,也就是说,它们很幸运地沉于江底。

释疑

02

进现场要过安检

特警把门不能带手机

某种意义上,是盗掘大案推动了水下考古发掘。

想进入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政府对面的考古现场,不能带手机,要过四道门——大门、更衣室、工具室、安检室。最后一道门内有3名特警守着安检通道,旁边摆着一个指纹打卡机。最后一道门有金属探测仪,以防有人把东西带出。围堰周围有众多监控,天上还有无人机,更有多名特警24小时执勤。

---我是江口沉银的分割线---

说到考古,很多人想起刺激、惊险的《盗墓笔记》《鬼吹灯》。周春水表示,事实上,考古更多的是需要一份平常心去做,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文物。

粗布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水下考古证的也不过一二百人。有趣的是,年,在参加第3期全国水下考古培训、考取水下考古证前,28岁的王新天连游泳都不会,只得紧急学习。

王新天说,比较而言,水下考古比陆地考古困难得多,陆地上很容易就完成的测量、拍照、取样等工作,到了水下,变得异常艰难——当你沉入水里时,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伸手不见五指,眼前一片漆黑,需要靠人工光源。而且,在大海中,毫无方向感。

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学家还要面临海水变化诡谲的考验,海上时刻可能出现洋流和风浪,考古学家通常在一天高潮和低潮之间的平流时间开展工作,否则猛烈的水流会带来勘探危险,如果波浪太大,人就只能在与海浪搏斗中耗费气力,难以靠近目标。

至于考古学家得在水下呆多久,据介绍,视水深水浅而定,譬如说,20米深的水域,每天工作时长不能超过半小时,且一天只能潜水一次。

水下考古

考古一线的厦大人

这几年,国家重大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如辽宁丹东一号(致远舰)、浙江小白礁一号、福建碗礁一号、广东南海一号、海南华光礁一号的现场,都会有厦大或厦大毕业的水下考古学家的身影。

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两项是由厦大人主持的,分别是周春水领队的辽宁丹东一号(致远舰)沉船调查,厦大级校友徐长青主持的南昌市新建县海昏侯墓发掘工作。

说说致远舰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电影《甲午风云》那一幕,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最后时刻率舰冲向日本舰队。经过三年调查,年,位于黄海北部、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多公里的海上的“丹东一号”沉船,被确认是北洋水师致远舰。而辽宁“丹东一号”沉船(致远舰)调查项目领队就是周春水。

网络资料图

为什么厦大考古这么牛?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厦大早就开展相关的考古研究。

     

王新天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造就了厦大考古学科面向东南、面向海洋,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特色和学术传统。

     

年,厦门大学庄为玑、叶文程、苏垂昌三位教授参与发掘泉州湾宋代沉船,这是我国沉船考古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西学东渐,厦大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开设《海洋考古学》等课程,并逐步形成一套自本科至博士阶段完整的海洋考古教学与课程体系。

     

现在,厦大招收海洋考古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属于小众专业,即招生人数不多,但是,特别是研究生,供不应求。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综合国家人文历史(gjrwls)

编辑:蒋含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日报社







































白癜风照片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ys/7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