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南洋,读懂中国年ldq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guanyuzhongke/zhongkejianjie/

在年“读懂中国”活动中,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荣获厦门大学优秀组织奖,学院读懂中国学生团队创作的两篇征文、一个微视频,均斩获厦门大学三等奖!此次学院读懂中国学生团队由罗州阳(级国际关系学院)、梁嘉好(级国际关系学院)、王美丹(级国际关系学院)、魏浩鹏(级国际关系学院)和郑同舟(级法学院)组成。指导老师为我院党委副书记陈伟、辅导员郭晓玲。这些作品文采斐然,寓意深远,下面就让我们一览这些获奖作品的风采吧。

//《躬身为桥,报家国育新人通民心——专访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蒋细定教授》

依山傍海,俯瞰南洋——这是一所由华侨创办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学。从大海上远远望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就像是华侨与祖国之间的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把海外华侨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联系了起来,相通着民心,守望着未来。

陈嘉庚先生是爱国华侨领袖。抗日战争时期,他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和广大南洋侨胞一起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开展南洋研究、加强与海外华侨联系的光荣使命交给了这所由爱国华侨创办的大学。于是年,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南洋问题和华侨华人研究的机构——南洋研究所在厦门大学成立了。这便是新中国与南洋华侨之间的又一座“桥”。

一代代南洋学人以其辛劳与汗水铺就成“桥”的基石,而蒋细定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年,我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年2月调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工作至年2月退休,见证了从南洋研究所到南洋研究院,再到成立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历程。”

蒋细定老先生倚在南安楼窗前,面对着围坐在身旁的年轻学子,用朴实亲切的话语和厚重沉稳的闽南口音,一段段满载家国情怀的往事娓娓道来。他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无一不体现出老一辈南洋学人的理想、匠心、责任与虔诚。如同林徽因心目中的桥梁,以责任为桥墩奠基;一砖一瓦严丝合缝,隐含着他的虔诚;打磨光滑的石板反射着耀眼的阳光,点亮着他的理想;桥下小桥流水,水面动人的倒影是他的匠心。就是如此的情怀与坚定,构筑起了联结着他与许许多多故事、许许多多人的桥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蒋细定先生应邀赴菲律宾访学。由于工作出色,当地华人在为他办理了移民手续后,还要为其家人免费办理移民手续,好让他留下来继续长期工作和从事学术研究。

“我怎么能忘记校主陈嘉庚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倾资办学的初衷和爱国精神?”对这样的优厚待遇,他说,“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和道义,要为培养自己的祖国服务;要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怎么能长期留在国外呢!”农家子弟出身的他深怀报答祖国栽培恩惠之情,在菲律宾访学两年半后,毅然选择回国工作,继续投身东南亚研究和人才培养。此后,他也曾遇到相当有吸引力的、可调离教育岗位的有利机会,但却始终不为所动,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厦大,一生坚守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

年,学院首次招收国际研究生,并为他们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为了让国际研究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刚刚退休的蒋老先生主动请缨,挑起讲授这门新课程的重担。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蒋老先生就废寝忘食,亲自编写,一词一句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生介绍建国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老先生抬手比划着,“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收集的资料足足有一人高,编好的教材实际上是可以出一本书的。”他纯粹而简单的理想,化作了他眼中的那束光,明亮而醒目。在他心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有一座桥——老师一砖一瓦垒起桥来,把桥面的石板擦得光亮,然后做学生的引路人,一批又一批,从不倦怠。初心与坚守,仿佛在石板上跃动着、闪耀着,点亮了远方的一叶叶舟。年,《菲律宾华人通史》入选中国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这本书八百多页,姜黄色封面,掂在手里厚重而踏实。老先生在讲它背后故事的时候,满眼是光——这是他与学术同仁们和研究生们的心血力作。蒋老师负责撰写自己擅长的经济部分,这也是他多年学术研究的专精方向。一千多个日夜的苦心孤诣,他通过浩如烟渺的史料,多元展现了近现代生动真实、风云变幻的菲律宾华人经济、社会画卷。凝结在字里行间的学术匠心搭起了联结着老一辈南洋学人与南洋华侨的桥梁,石板上是他的理想与匠心。“我曾担任政协委员。既然是委员,就应该承担起委员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rc/12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