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商报报道码头地方特产小吃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说到中秋节很多人都会想到吃月饼的习俗而在码头镇杏东村石鼓林自然村这里的村民中秋节吃的却是麻糍如今临近中秋节,村民开始做起了麻糍   24日,记者来到石鼓林谢道欣的家。只见他正在柴火灶前添柴蒸糯米浆,一旁的家人分工有序,挑选新糯米、搅磨、浸泡、蒸煮、搅拌、手工捏、包装……麻糍便制作而成。软糯Q弹的麻糍蘸上芝麻糖粉,吃到嘴里满口香甜。   谢道欣今年73岁,从小就和父母学做麻糍,由于味道香甜,赢得了亲朋好友的夸赞。   “浸泡糯米要5个小时,绞成米浆后,沥水4个小时,再用柴火蒸煮1.5个小时。捞起来后,加入由蜂蜡与花生油制作而成的蜡油,搅拌多次,最后手工捏制而成。”谈及自家麻糍的制作工序时,谢道欣侃侃而谈。   他告诉记者,由于制作工序烦琐、时间长,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学,现在都是中老年人在制作。如今村里每当有人娶妻生子,学业有成等,村民都会提前找他订麻糍。此外,有些移居上海、香港、厦门等地的人,在中秋节前夕,都会向他预订麻糍。

麻糍是怎么制作的呢?

1.随时代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石磨和石臼退出了制作麻糍的舞台。浸泡过的糯米用机器很快就能磨成米糊。

2.沥去多余水分的米糊放进蒸屉,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蒸制。

3.米糊在柴火大锅中蒸制一个半小时。

4.蒸制的米糊要充分搅拌。

5.将蒸制好的米糊倒进大盆子。

6.这是蜂蜡与花生油的混合物。

7.蒸制好的米糊要加入蜂蜡与花生油的混合物进行搅拌,这样制作出来的麻糍才不会粘手,更不会在包装盒中粘粘成一大块。

8.取适量米糊搓揉后,就可以捏制麻糍了。

9.米糊在手中,一揉一挤,一个圆乎乎的麻糍就成型啦。

10.做好的麻糍稍微晾凉一下,就可以吃了。

 说起中秋节吃麻糍,村民谢宜淼表示这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石鼓林谢氏先祖从泉州迁徙到漳浦。而后漳浦一对谢氏兄弟来到杏东村开基落足。弟弟到石鼓林,哥哥到什班山,那时候便有中秋节吃麻糍的习俗。   清朝时,每逢中秋节,石鼓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麻糍,再到当地土地公庙烧香祈福。   相传,有一天一位朝廷命官刚好巡视到此,听到村民烧香拜拜时祈福的话,便产生好奇,驻足聆听。村民祈福完后,看到该官员,就请官员吃麻糍。官员吃后,感觉体内的疲惫饥饿一扫而空,并惊讶不已。见官员要回去,村民就送了一些麻糍给他。官员拿回朝廷,立即上报皇帝,皇帝品尝后,连连点赞,还将该官员升官一级。官员有感于此,回到杏东村,将土地公庙命名为福德正神,寓意当地村民有福有德。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我家门口都是门庭若市,大家纷纷来我家品尝麻糍。当大家吃饱喝足后,我爸妈还会将打包好的麻糍送给客人,让他们带回家。”谢宜淼告诉记者,长大后,他才悟到了其中的道理。中秋节吃麻糍,寓意幸福生活,将麻糍送给客人,寓意祝他们生活改善。如今,这是石鼓林维持亲戚友好关系的习俗之一。

THEEND

记者:黄俊涛李想文/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nr/11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