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 http://m.39.net/pf/a_6169124.html
探
●
寻
丰
州
书
院
丰州作为闽南文明发源地,古代文教兴盛,官学、私学竞相繁荣,影响深远。鹤归华表,如今古之书院大多逝如尘风,但幸尚有丰州书院存焉。
沿着丰州繁华的南门街往北走,行至丰州中心小学,拐入一条小巷,一座巍峨的复古式建筑便矗立眼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丰州书院了。丰州书院以“立品勤学、兴贤育才”为办学宗旨,誉满乡里,它的出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亦是丰州文脉的具体载体之一。丰州当地收藏家迄今还保存着“丰州书院小课”光绪年间读本、民国时期丰州书院童生试卷、“丰州书院”考棚旧相片等物,这些藏品颇具年代感,时刻在提醒着人们丰州书院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丰州书院:满载民望的文教之舟
??传承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南安人振兴文教的期冀
??丰州千年文脉的载体之一
前世传奇
壹
书院由县丞署改造而成
南安丰州,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吴国置东安县,隶建安郡,县治就设在今丰州镇。在这之后,丰州曾长期作为郡、县治所的所在地而扬名史册,它甚至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州与县学结缘,应始于北宋末年,当时北宋朝廷发起了三次兴学运动,靖康元年(年),南安县学创办于县治(今丰州镇)西。从这时起,人文荟萃的丰州更加重视教育,加快官学、私学并举的教育发展之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年),朱熹与丰州人傅自得共同创办九日山书院,更成为丰州一地书院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清朝立国之初,因担心书院通过讲学煽动反清思想、引发复明运动,所以对民间书院采取限制禁办政策。但到了康熙年间,社会日趋稳定,朝廷倡导程朱理学,各地士绅复兴书院的势头渐涨。而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载,清雍正十一年(年),朝廷颁发雍正帝谕令:“建立书院,择其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裨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要求各地广设书院,“以储国家菁莪棫朴之选”,这一谕令无疑为“书院之禁”彻底松绑。乾隆登基后,也积极鼓励创办书院,认为“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于是书院风行各地。丰州书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贰
背负着南安人再度振兴文教的期冀
据《南安县志》载:“丰州书院,在丰州旧县署东,原为县丞废署。清乾隆二十年(年),知县邹召南改建,庭舍辉煌,规模宏敞,严严翼翼,宏伟壮丽。中为讲堂,后祀朱子,旁设学舍,延师集生肄业其中。”如此算来,这座由县丞署改造而成的书院,其历史已逾年。由宋至清,南安一些古老书院或遇兵燹,或遇回禄之灾,或遇人事变迁,最终为光阴尘埃所覆盖。清乾隆年间创建的丰州书院,可以说背负着南安人再度振兴文教的期冀。
从诞生之日起至今,丰州书院数历修缮、重建。据悉,书院原为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清嘉庆年间倾圮,邑人同知陈俊、武举黄駉重修。咸丰七年(年),永春土匪林俊窜扰入城,加以城内外械斗,书院毁为平地。光绪元年(年),南安知县程鹏偕邑绅士叶应祥、洪荣、李春云、曾存仁、张泽肃等募资重建,并拓东西廊为考棚,课士校士,规模大备。甲辰三十年(年)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乙卯年(年),知事马振理增广宿舍,设立中学校,并附小学。
现今书院为年至年重建的,朱甍碧瓦,雕梁画栋,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前后凡三落,即院门、讲堂、拜亭,东西两庑为旧时考棚。正门、拜亭有吊筒木雕、托木,其上有“福、禄、寿”星等吉祥人物造型。书院讲堂为高台殿堂式建筑,由石阶梯连接,层次感分明。书院内有天井,可容百人左右听课。
叁
令人为之动容的碑文
书院建成后,让人对于南安人文的兴起、人才的崛起有了更多憧憬,“书院既设,士相与讲,贯服习乎其中,明先王之遗经,佩圣贤之成法,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而穷经窥其奥。勿竟夫声华,勿欺夫幽独,而是躬峻其坊。积之以勤,浸之以渐,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中材之士亦将勉焉而不自知,则处为经明行修之儒,出备公卿将相之选。人才蔚起而教化大成,行将驾唐宋有明而上之,宁仅欧阳诸公光照邑乘已耶!”邹召南撰写此碑文时可谓踔厉风发,他甚至希望清代南安人文能超越唐、宋、明等朝代,碑文字里行间倾注的磅礴情感,让人迄今读来尚能为之动容。
邹召南何许人也?据民国时期的《南安县志》载,邹召南为汉阳人,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任南安知县。邹召南在碑文中引用朱子的话称:“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指出教育要想振兴,必须立足在普及广大民众教育、最大限度招纳各类人才的基础之上才行。
(网络配图,与正文无关)
邹召南的这番话可谓识微见远,赢得了南安士绅、民众的拥护,于是,兴建书院以振文教成了众望所归。
碑文记曰:“乃大会绅士,相时度地,议以丞署故址为书院,毗县署而起建。委群材,鸠众工,糜金钱百二十余万而人不以为多。木工、石工、土工积五千数百有奇,而人不以为劳。有斋祭之室,有讲伦之堂,有肄业之舍,有憩息之亭。东西夹室,周以回廊,轩庑庖湢。举以法堂,敞以亭门,肃以墙垣,而复耸其左为奎星之楼,虚其右为乔木之荫,严严翼翼,宏伟壮丽,而人不以为侈。盖经始于乙亥之十有一月,而观成于丙子七月。虽创从古所未有,实顺人情所同欲也。”这段话揭示当时修建的丰州书院,既有讲堂、学舍,还有斋室、祭室、法堂、奎星楼,另配有憩亭、夹室、厨房、澡堂等等,内有回廊轩庑环绕,外有墙垣成围,建筑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这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时官员、士绅、民众对于发展南安教育的渴望是何等急切。
肆
发动捐资筹措膏火费
“南安古丰州地也,负山抱海,名人代起。自唐欧阳行周与韩、李诸君子同出陆宣公之门,时号为龙虎榜,至宋刘禹谟、柯仲常,明傅锦泉、郑孩如诸公,并以学问文章显天下,迄于今绩学辈出,科名叠起,出入承明者,大有人也。邹鲁文物何多让欤?然士大夫家自为学,兴育就正之地由来阙焉……”这是邹召南在《新建丰州书院碑记》启首段中所述之语。可见当时南安虽有书院、私塾,但这些书院、私塾大多为士大夫家族成员服务,教育资源掌握在贵族阶层手中,而真正面向底层民众开放的“兴育就正之地”(即县学或官办书院),在清代却一直是一片空白的。丰州书院虽已鼎建成功,不过要真正运作书院,使它成为兴育人才的摇篮,仍须有大笔经费支撑日常开销才行。
“膏火”一词,原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古人后来便借用“膏火”来指称维持书院等运行的费用。古时一个官办书院的开支颇大,不光要承担教官的俸银,廪生的廪粮银,还要筹集赈济贫士的学租银,儒学差夫的工食银等等。所以要备足一个书院的“膏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邹召南于乾隆二十一年接到朝廷调令,未及为书院筹备“膏火”便要匆忙调任他方,为此他在《新建丰州书院碑记》中也直述这份遗憾:“适余方奉旨入觐,而膏火之资有志未逮,一切章程未及厘定。上之,不能为国家宣扬尊经稽古之巨典;下之,不能与诸生考究明体达用之实功,则所望于后之君子以成余志者正自无穷也。”同时,他寄望将来有人能为书院完备“膏火之资”。
出乎意料的是,邹召南的这个愿望竟然不久便告达成,帮他实现的正是接任其南安知县一职的伍炜。乾隆二十二年(年),伍炜于南安走马上任,在得知丰州书院经费困难后,伍炜立即组织募集资金以充书院日用,并在大功告成后于书院内竖立《丰州书院膏火碑记》石碑。
书院缺乏资金该怎么办?伍炜采用的方法是发动社会捐资,并计划资金筹措更多时购入田产,以田租充作书院膏火费,“集诸绅以劝输,计得白金壹千捌百锾,营息度支。俟捐资加饶,用以市田购租,垂为经久计……”这些用来弥补书院经费空缺的田产也被称为“学田”。伍炜能一下子向地方绅士劝募到两银子,正好说明书院教育在民间是极受重视的。
伍
对于南安丰州书院来说,邹召南完成了运作书院所需“场所”这一必备条件,而伍炜则入输财资,完成另一必备条件——“膏火”。两人在完备书院一事上都是厥功至伟的。”同邹召南一样,伍炜在《丰州书院膏火碑记》中也希望书院成为书香飘飘的贤达汇聚之地,同时期盼日后能从丰州书院中走出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栋梁之材。
书院的童生试卷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陈步蟾父子同样与丰州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步蟾为清咸丰五年(年)优贡,后为中书科中书,诰授奉直大夫,晚年掌教丰州书院;其子陈国仕,自幼天慧过人,一生孜孜研读,潜心著述,光绪末年曾任丰州书院山长。他辑录的《丰州集稿》全书15卷,今由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定为珍贵古籍,另外陈国仕还编著有《不知非斋纪闻》《丰州先正文存》等。据悉,陈国仕家有藏书2万余册,其藏书室名曰“天白阁”。陈步蟾、陈国仕父子皆为晚清南安名儒,他们二人先后执掌丰州书院,更是留下佳话一段。
今生故事
书院左侧有护厝,今为丰州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址。
年2月14日,丰州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将办公地设在丰州书院。百年岁月流转,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再度回归,重现在世人眼前。
《泉州晚报》报道
前期筹备调研
镇党委周剑锋书记与《海丝商报》总编庄亚界调研丰州书院
戴溪源会长与研究会成员商讨下一步工作计划
书院一隅
欢迎您加入我们,
一起续写丰州书院的今生故事!
根据《泉州晚报》整理
编辑
子非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