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四周年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福建日报社、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国际商报、文汇报、香港经济导报等近40家境内外新闻媒体到会采访,并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东南广播记者问:
一直以来,自贸试验区都强调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要打造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同时,自贸试验区也在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平台促进经济发展。厦门自贸片区在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平台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方面有什么成功经验?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敏:
四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活的机制、更优的服务、更强的活力,不断推出“首创性”“差异化”的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下面我讲两组数据:四年来,厦门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推出了项创新举措,这其中全国首创经验有69项,且由国务院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经验中,涉及厦门自贸片区的占1/4。挂牌四年来,累计新增企业4.19万家,注册资本达亿元,企业注册数较挂牌前净增近6倍;厦门自贸片区集装箱吞吐量占厦门港的9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厦门市的30%。
以上这两组数据能充分反映,我们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先发优势,转化成为产业发展创新优势;努力把制度创新转化为发展成果;我们一直坚持把改革创新系统集成,体现在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帮助产业创新发展上。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效:
首先,我们在大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的同时,坚持目标导向,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我们统筹谋划、系统集成,率先形成了“一照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规合一”、工程建设和市场准入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口岸通关环节降本增效、“信用三公示”、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等领先全国的改革创新样本,积极构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链条、全周期、立体化的体制机制,引领厦门营商环境不断攀升。厦门营商环境从挂牌前相当于全球第61位,逐年提升至目前的25位,率先形成了一套厦门经验、厦门模式。
其次,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政策创新聚焦在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上。经过不断努力争取,一批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重点关键政策,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得以突破。
比如,国务院批复同意厦门市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商务部、海关总署支持厦门自贸片区开展区外保税航空维修试点业务;海关总署批准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开展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试点;厦门自贸片区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等等。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为重点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我们以创新为导向,注重打造一批重点发展平台。厦门自贸片区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突出“保税+”“金融+”“互联网+”“会展+”等元素,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发挥多区叠加和“双自联动”优势,创新培育特色产业,打造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进口酒、跨境电商等16个重点平台。
比如:年,厦门航空维修业产值亿元,约占全国1/4,超过80%为境外业务,初步形成了全球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中欧(厦门)班列已开通3条国际干线,通达12个国家,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累计发运列,货值超过80亿元;厦门口岸进口酒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其中进口啤酒保持全国第一位;率先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试点,加快建设“芯火”双创基地,实现保税研发,减少通关环节,降低税费成本,为中小微设计企业服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厦门自贸片区将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更加大胆先行先试,继续秉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加大制度创新“差异化”探索实践,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实现“双促进”“同发展”。
当前,我们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围绕厦门市“大招商战略”,以招商引资大突破,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着重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为重要抓手,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发挥厦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跨境电商、文化贸易、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总部结算基地等特色产业,努力在新起点上增创发展新优势、激发发展新动能、跑出发展新速度、拼出发展新格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