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葉氏征文纪念叶氏研究创刊十

我从哪里来

——写给《叶氏研究》创刊十六周年之际

叶茂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姓氏渊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寻根溯源也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哲学上曾经有三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连串的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命题。我也常常如此自我追问,却总是感到迷惘,不得头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叶氏委员会的宗亲们却试图找到其中的答案,他们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创刊于年1月的《叶氏研究》可谓是宗亲们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历经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叶氏研究》已经成为宣传省叶委会宗旨、服务叶氏宗亲的载体,成为弘扬叶氏文化、源流探讨与研究的平台,成为团结、联谊叶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八闽叶氏儿女骄傲的事情。

余生也晚,蛰居小城孤陋寡闻,更为生计东奔西走,对于哲学上的终极问题尽管时有追问,却无暇深究,未免遗憾。近年来,由于工作原因,我曾经为李光地文化、吴英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等其他姓氏文化摇旗呐喊,却偏偏冷落了自身姓氏的探源,心中更为惴惴不安,而《叶氏研究》恰好弥补了这个遗憾。可以说,与《叶氏研究》的相识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让我见证了叶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叶氏宗族的人才济济。

姓氏渊源的研究离不开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族谱难免鱼龙庞杂,敦信真实又诡谲百出。因此,姓氏渊源的研究既需要一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近年来的叶氏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研究者们多能据于史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时尽管有不同见解,甚至“针锋相对”,但是,宗亲们最后总能心平气和地握手言欢,因为固执己见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毕竟是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偌大的世界,成名成家者毕竟少数,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犹如一粒尘埃,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我们却肩负起如山的责任。而族谱就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我们这样平凡的人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都会有人知道我们,记住我们,认可我们,哪怕我们再平凡卑微。而姓氏渊源的探寻其实是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让活在族谱上的冷冰冰的字眼变得更加有质感、更加鲜活。在真实的触摸中,让每一个生命的叶片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我想,这也就是叶氏研究意义所在吧。不用再纠结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相信经过叶氏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找到其中的答案。最后,祝《叶氏研究》越办越好!

叶茂樟,福建龙岩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缘分

叶小杰

与《叶氏研究》结缘,纯属偶然。

作为凌云叶氏后裔,自小耳濡目染,逐渐对宗族文化产生了兴趣。犹记得年族里发行了一本小册子,介绍凌云叶氏及惠泽尊王的历史文化,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或许在那时,研究和弘扬宗族文化的种子就此生根、萌芽。

时光荏苒,十年之后我终于完成博士学业,走上工作岗位。那年岁末,凌云叶氏举行十二年一度的祭祖始陵仪式,躬逢盛会,更感宗族信仰的强大凝聚力。此后,我陆续写了些与故乡、家族有关的散文随笔,先后刊登于《厦门日报》《东南早报》《南安商报》等报刊上。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更多与叶氏相关的资料,直到有一天“闯”进了福建叶委会的官方网站,并认识了树福主编。

与《叶氏研究》的真正结缘,始于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xmsbjj/8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