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不让学生当容器
该校课改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
厦门六中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六中学生在讲台上为其他同学讲解
厦门六中,作为我市中心城区规模宏大、设施一流、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名校,近年来,其艺术教育、创造教育等特色“名片”在全市甚至全省都享有盛誉。
这其中,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金字招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少教多学”教学实践,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课改不仅为校园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而且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少教多学”自年在厦门六中“试水”以来,该校本科上线率从届的93.1%提升到届的99.6%,其中,本一上线率从届的31.6%提升到届的68.5%。
文/本报记者杨继祥林岑
图/本报记者黄晓珍
课堂充满活力
老师把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文化营造、教师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国际教育……近年来,厦门六中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依然很重,如何让他们更有幸福感?”
在厦门六中校长办公室里,校长刘卫平向记者透露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刘卫平心里,让学生和老师获得真正幸福、快乐成长,是他最大的追求。
就这样,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年,刘卫平开始思考并倡导“少教多学”教学实践。事实上,在此前,刘卫平在集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借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东风”,曾进行过一些尝试,为此后厦门六中的“少教多学”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教多学’就是要老师精讲,学生多学。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强了,课堂就有了活力。”刘卫平告诉记者,“少教”不是让老师减少投入的精力,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而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而“多学”也不是让学生多上课、多读书、多背教材、多做练习,而是通过“少教”引领学生将学习变为发自内心的活动,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
的确,当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作业也不再是心理负担了,这时,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都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老师也学会了“交友”,通过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也日渐融洽,幸福感随之直线上升。
对于厦门六中开展的“少教多学”改革,市教科院教研员做了这样的评价:“你们敢搞课改,而且真搞课改,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掀起“头脑风暴”
学生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轻轻走过初一年16班的教室,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记者看到,讲台上老师的身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频频上台的不同学生。
同学们大方得体地为其他同学讲解,老师则安静地坐在台下倾听,只有到必要关头,老师才“亲自出山”,予以点拨。与此同时,阅读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轮番上阵,一堂枯燥的语文课顿时变得活力十足。
不难发现,少教多学,改变了以往老师“一言堂”现象,让老师少讲“正确的废话”,避免让学生只是当“容器”。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双方平等交流,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
在刘卫平看来,老师真正的作用在于引导,是“引路人”的角色。用教育家杜威的话来说,“当老师和学生交换位置时,当学生成为老师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就发生了。”很多人上了大学后,三年都找不着北,为何?这就是学习能力不足的表现。
拥有20多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潘琳,是厦门六中第一批尝试“少教多学”的教师。她告诉记者,从原来的“导演”到现在的“观众”的角色转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如何找到“少教多学”的平衡点,都必须考虑。虽然课堂教得少了,但老师们付出的心血却更多了。
“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弥补自己教育教学理论的贫乏,才能为‘少教多学’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厦门六中特级教师李钢看来,与传统课堂注重系统的知识相比,现在的课堂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情感价值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因此,掌握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相关知识必不可少。
“少教多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许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因此受益匪浅。
着眼未来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作为“少教多学”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刘卫平为这场课堂改革与实践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说,既然找到了方向,就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前方的路遍布荆棘,但风景总在艰险、陡峭之处。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少教多学”,刘卫平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并积极参与家长会,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沟通,为学生更好适应“少教多学”随时调整“航线”。与此同时,他还开设专题讲座,走上讲台为大家生动展示“少教多学”过程中“教”和“学”主体互换后课堂焕发出的原生活力,追根溯源“教”和“学”概念本真的意义内涵。
此外,为了打消家长对“少教多学”的顾虑,六中将每周四作为家长开放日。看到孩子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样子,家长转忧为喜,对“少教多学”又多了几分认同。
刘卫平说:“我所希望的是,教师们能有意识地用‘少教多学’去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会学、学会、爱学,而不是搞成模式。六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强制要求,更没有统一模式,这就是特色,因为它确实催生教学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双丰收。”
相信学生,静待花开。经过五年的发展,“少教多学”在六中师生心间“生根发芽”,正开出灿烂的“花朵”。
“现在课堂的重点在培养自学能力上,自己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不再讲了,更多的时间用在提升上了。”高一学生付晓婷说。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老师会教,学生会学,这就是素质教育。六中进行课堂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培养爱学、会学的学生。”在刘卫平看来,与国外教育相比,我们的基础教育强,但创新教育很弱,有些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似乎人生追求就完成了。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不仅要着眼指导学生眼前的学习,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以上图文摘自年5月27日的《厦门日报》
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