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商陈晖泉商的红色印迹

明天,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恰是芳华,立志千秋伟业。穿越历史的回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征程,就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奋斗之路。在这条百年奋斗路上,亦不乏有泉商砥砺前行的身影。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陈晖日前在《泉州商报》上发表的《泉商的红色印迹》一文,讲述了泉商的“北洋航线”、泉商与上海的关系和泉商会馆等泉商红色印迹,诠释泉商发挥“爱国”“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坚定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闽商发展史的总主编苏文菁教授给我寄来她最近挖掘整理的“在沪福建会馆”一文,在文中提到泉商在上海的一段红色印迹,弥足珍贵。这段印迹使泉商“爱国”“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把这种精神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形象更加清晰。

提到这段红色印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泉商的“北洋航线”、泉商与上海的关系和泉商会馆。

上海滩上的泉商

鸦片战争以后,泉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逐渐被其他通商口岸所取代,延续千年以上的泉州与南洋的航线,也被外国洋轮占夺,但泉州商人行商善贾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不甘寂寞,很快就开辟“北洋航线”,即自泉州港起航,往北到福州、温州、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威海、天津、营口、牛庄、大连等港口,用三桅到五桅的帆船运载货物,从而出现了新的海上贸易形式——“郊商”。由于有千百年远洋贸易的经验、行商兴贸的天性和符合发展规律的先进商业组织形式,因此在这条漫长的北洋航线上,泉州商帮逐渐发展壮大,日渐兴盛,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海商力量。

而上海作为中国南北海岸之中点,是南北航行的交汇点。上海以北多滩涂,海水较浅,只有平底浅船才能穿行。上海以南水深浪急,适合泉州深水船在这里航行。北方南运的平底船必须进入上海港卸货,改装南方深水船后才能继续南下,同样,北运的深水船也必须进上海港,卸货后改装平底船后才能继续北上。因此,上海港不仅成为近海南北航运的枢纽,也是贸易的集散地。

泉州与上海的航运交流可以追溯到南宋,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提出,闽南话“人”字读成“侬”,便是由吴语传来,后来上海话“侬”变为专指第二人称,而以泉州话为代表的闽南话则保留了“侬”为“人”的意思。这一资料可证泉吴(沪)之间紧密交流的关系。清初开放海禁后,素以航海著称的泉州海船纷纷驶进上海。到了民国初期,泉州郊商珍利、德成、瑞裕、万源、万昌、建德等商号,纷纷派人到上海以及天津、青岛、旅顺、大连、汉口、烟台、海门、宁波、温州等地采购商品,并在上海设立“申郊”坐庄采办货物。申郊空前发展,市场十分繁荣,每年进口面粉达六七十万包,棉纱四五千件,豆饼五六十万片,豆类、生油、甘味、肥料、药材、洋货等,应有尽有。

“泉商会馆街”的革命烟火

为了维护泉商权益,泉州郊商还在上海成立了“申宁厦郊同业公会”,选举理事,聘请跑官府的“郊师”,设置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人员,并且联合漳州的龙溪、海澄县的船商联合在上海组织成立“泉漳会馆”。

│清嘉庆年间铸造的铜鼎,为泉漳会馆镇馆之宝。(资料图)

会馆是泉商旅徙在外,慰藉乡愁、团聚乡情的一个重要载体。许多漂流在外的泉商都把在他乡设立一个可以听见乡音、望见邑人、寄托乡愁的所在作为到该地后居住立足的一件大事,由此,便产生了以家乡风物装饰、用浓郁泉州建筑风格营造的泉州会馆,北京、新加坡、槟城、马尼拉和广州、鹿港、福州等商埠,均有泉州会馆。上海的泉漳会馆便是这样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泉商会馆,会发现它们都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有一个信仰物,比如妈祖,比如观音;有一个慈善组织,接济困难同乡;有一个戏台、南音馆阁,传播乡音;有一个药铺,关爱同乡康健;有一个学堂,教化后代少年。

不例外的,上海的泉漳会馆也有这样的特征和功能。“泉漳会馆”,它不仅是上海县城外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泉漳同业酬神和议事的场所。由于泉商的实力和影响力,泉漳会馆在黄浦江边建了一个会馆专用码头,就叫“泉漳会馆码头”,专修了一条会馆与码头相接的马路,被叫作“泉漳会馆街”,后来称为“会馆街”。同时,为了栽培泉漳商人的子孙后裔,传承中华和闽南文化,会馆先后于年、年开办了泉漳小学和泉漳中学。正是由于这两个学校的设立,特别是上海泉漳中学的设立,使南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我们今天才能这么清晰地看到泉商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烧。

据苏文菁教授提供的资料,从年起,泉漳中学有许多中共党员在校任教,并建有中共教师支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左联重要代表性人物李辉英等都是泉漳公学的专任教员。周扬、杨骚、关露、杜国痒等也是经常到泉漳公学讲座的常客。不仅如此,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传播,泉漳学校为中国近现代文坛培养了一批了不起的文学家,如《小城春秋》的作者高云览就是年入学的学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年11月18日,泉漳中学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举行地,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陈云、李富春、康生、向忠发和项英等到此参加会议。此外,上海的反帝组织、左联、社联、青年文联等革命团体也经常借这块宝地集会。

泉漳中学的这段红色印迹,反映了泉商群体反帝反封建、追求进步的脚步。由于走南闯北,泉商有机会接受进步的新思想,加上在长期对外贸易过程中,他们更能感受到帝国主义对孱弱中国的不公平掠夺,因此探索和追求进步是泉商必然的选择。其实,泉州商帮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红色觉醒,并随着他们的足迹,传播和践行着这样的觉醒。由新加坡泉漳商帮的领袖创办的《叻报》是影响东南亚和华人社会的华人报刊,在年—年期间,它大量刊载李大钊、陈独秀的进步文章,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大纲领,并给予正面评论和广泛宣扬,对共产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吸引了东南亚华人青年积极投身共产主义运动,东南亚许多泉籍青年接收进步思想的洗礼毅然回国参加革命运动,其中包括叶飞、李子芳等俊杰。

香江泉商的红色印记

翻开泉商历史,泉商这一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拥戴之举不胜枚举。成立于年的香港福建中学,是由以泉商为主体的香港福建商会集资兴办的中文学校,在其校歌中唱道:雨露阳光百花放,福建中学好土壤。中华儿女当自强,爱我祖国爱香港。校歌是这样唱的,香港福建中学的师生也是这样做的。在学校成立的年,学校顶住港英当局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阻扰,在校园内升起年校董赴京参加开国大典带回的五星红旗,这也是香港本岛上出现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福建中学师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学校注入坚强不屈的红色基因,这种基因瓜瓞延绵,传承至今。

回顾这些值得全体泉商骄傲和自豪的历史,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找出当时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每一位泉商的姓氏人名,但他们与陈嘉庚、李光前等爱国商人一样,必将写入泉商历史,闪耀着红色的光辉。

▲刊于6月14日《泉州商报》(19版)

□来源:泉州商报

□编辑:黄伟毅

★好文推荐★●数说泉州百年巨变,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全国地级市第四●商会│今天,泉州23家商协会向革命老区小学捐书!●与来自安海、水头、永和、东海的商界精英座谈,泉州优秀商协会巡回采风活动走进4家镇级商会●福建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召开,许阳阳、蔡金垵、许志达、丁金朝、柯金鐤等泉商有话说●许清流、赖世贤、丁辉煌等泉商获全省表彰!福建这场大会引发泉商热烈反响

《泉州商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shangbao.com/xmsbfz/12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