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向上滑动启阅)
致《新厦大》:
书纸已残,其色已黄,厦园时光,已然百载。
年建校后第二年,厦门大学就创办了自己的校报。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校报易名《新厦大》。《新厦大》如特写镜头般,收录的是一代代厦大学子为祖国拼搏、向光明奋进的青春之歌,记载的是一段段老厦大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精神文明史。
点击收听新厦大电台百年前,厦门大学像一颗陌生的星星,悄悄的出现在东南海天的一隅。
从《新厦大》年所见证的三十年校庆到如今百年校庆倒计时,“南方之强”在不断成长。久经风霜的“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更加坚实,更加强大;如今的“她”正在奋进“双一流”的建设新征程中,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厦大梦。
“展望明天,她将放出更大的光芒,那是可以预言的。”
《新厦大简介》
《新厦大》共刊期,保存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前4期已缺,此外年《新厦大》还创办了《新厦大快报》、号外。在《新厦大》出版发行的十年中,该报还出版特刊、开辟专栏,运用诗歌、散文、漫画、摄影图片等形式,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虽因时局动荡,厦大校报几经易名、停刊、复刊,但在厦大建校近百年的历史中,这些校园报刊见证了厦大的变化,也见证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新厦大》成为厦门大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机关报,以党报理论为指导,承担起了巩固新中国政权、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教育制度等全盘实施的重任,是学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正如历史系张侃教授所言,“《新厦大》既是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和学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另一方面,因厦门大学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侨办高校的独特背景,《新厦大》在内容和作用上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色。
建设人民的新厦大
办学思想:
发展民主教育,推动教学改革
在创刊之初,《新厦大》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目的和任务,“报道全校教学的情况,配合各方面工作,推动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全盘实现”。随着中共中央决定学习苏联模式,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革,《新厦大》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报道。
而在各项改革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改革幅度过大,力度过猛等原因,部分教学计划未能依期完成。时任王亚南校长号召全校师生加强学习,有步骤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厦大决定在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温课。为了推进集体温课在全校施行,《新厦大》积极组织稿件,介绍先进经验,接连发表一系列文章对各系温课经验进行总结。
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新厦大》担任了学生与老师、问题与方法的纽带,在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厦大六十多年来始终追随党的号召,不断成长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政治作用:
武装师生头脑,批判不正谬论
《新厦大》编委会明确自身定位,作为受校党委领导的机关刊物,既是党用新民主主义武装师生头脑的兵工厂,也是严守反革命思想渗透的政治阵地。
年,中共中央下达了指示,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新厦大》应校党委决定,于期头版刊文《党委决定立即开展整风运动》,详细指出运动的原因和意义,号召全校师生对学校各方面的矛盾进行批评和建议,共收到多达条反馈,覆盖了教学关系、党群关系、作风问题等各方面,对校党组织的自我完善,对学校的有力领导具有重大意义。
时代使命:
激发卫国热血,颂扬英雄壮志
“五十年代的厦大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张侃教授说到,“它既远在边陲,又身处前线,《新厦大》意味着地处海岛的厦大自身紧跟主流、追随中央的一种努力。”
年10月,中共中央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定。《新厦大》积极报道学校开展的各项抗美援朝活动,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论述抗美援朝的正义与正确性,另一方面刊文号召全校师生支持抗美援朝,参与捐献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年12月1日,《新厦大》报道了土木系27位同学写信给毛主席表示参军决心,志愿组成工兵队前往朝鲜参加战争,展现了厦大人的热血壮志。
年,厦门大学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了民兵师,参与部分厦门海岸线的守备任务,厦门大学也被誉为“英雄大学”。《新厦大》刊发大量文章,展现了厦大民兵刻苦训练的精神与保家卫国的决心,第期的《血债要用血来还》,报道了校园遭受轰炸后的伤亡状况,更激发了厦大人的斗志与血性!面对真枪实弹,厦大人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无论前线后方,《新厦大》都无愧自身使命。
侨办传统:
体察侨生境况,团结爱国侨胞
基于高教部的文件精神和厦大自身的侨办传统,“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成为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年王亚南校长主持召开第一次华侨学生座谈会,深入询问了侨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新厦大》也组织侨生们发表文章,谈论自己归国以来的感想。如印尼归国侨生林明剑、廖丽华撰写的《归国一年》,详细报道了一年以来对祖国和厦大各个方面的切身体会,这一系列的文章也为后来不断有侨生归国来厦学习做了充足的宣传工作。
除校内侨生外,《新厦大》也时刻 除了学习工作与政治宣传,厦大师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也让《新厦大》更加的“接地气”。一系列文娱活动的报道展现了五十年代的厦大学生们丰富的文艺活动。即使战争形式紧张时期,厦大文娱宣传队也经常到各个防空洞轮流演出慰问。
在众多的文娱活动当中,《新厦大》尤其 两次战争的洗礼,使厦大校园不断处于战火与重建的交替之中。在五十年代的扩建过程中,年逾八十的陈嘉庚先生每周从集美渡海来厦大工地巡视,数年间风雨无阻。陈嘉庚为厦大的扩建、发展呕心沥血,其“热心祖国教育事业,始终不渝。”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就成了《新厦大》 年刊登的《更好建设学习环境,年内新增新校舍》,报道了厦大五十年代扩建的开门红,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校园建设方面的报道:年芙蓉宿舍的落成,年重建被日军炸毁的生物馆、光学实验室,年的校园绿化工程等等,记录着厦门大学在炮火中站立起来的历史。
尽管建筑工地时常会遭受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但即如陈嘉庚先生坚定的回答:“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毁了,明天再建起来!”何等的家国情怀,何等的坚韧意志!这怎能不激励着六十年后的我们,在疫情肆虐的阴霾中,克服万难,守得云开见月明!
岁月如歌
《新厦大》的故事,仍在继续...
资料收集:臧祥运、李会、金文卓、张莹
录音:张博辉
访谈对象:张侃教授
文案:何春雨、杨锦鸿、夏开柳、王田颖、李梦婷、陈诗韵
排版:林玉玲、胡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