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式大厝用来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听说泉州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洪锦龙兄弟腾出古式大厝一幢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记者和当地文化人士前往实地参观。
博物馆设在一幢俗称“十间张”的闽南“皇宫起”古大厝内,面阔五间二进,十间房间分别布置有“农具”“副业工具”“居室家具”“厨房家具”“家史家训”“票证展览”等,展示了农耕时代农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各种农具、工具、生活器具。展出的龙骨水车、移动式“铁担”(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流动打铁所使用的设备及工具)、古代厨房的“吃饭桌”、房内的古式“眠床”“脸桶架”、制作“寿龟”“寿桃”“满月丸”的木模、家庭妇女日常使用的“织筐”“纺车”等等,现在都是稀有的珍品。
博物馆的创建人洪锦龙兄弟6人,都是农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了这幢“十间张”大厝,兄弟聚族而居。后来随着人丁增加,都分别盖了楼房,古式大厝变成公用的“储藏间”,堆放着旧时用过的杂物。兄弟们商量后觉得这房子当时好不容易盖起来,现在只作为储物之用很可惜。在洪锦龙的倡议下,六兄弟腾出房间,将这幢完整的大厝作为办农家博物馆之用。展品除了自己家庭以前使用过的家具、农具外,还花钱收购了不少的罕见之物。
洪锦龙说,创建这个博物馆,目的是让青年人懂得一些农耕时代、计划经济年代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历史知识,让下一辈人知道祖先曾经辛勤地劳动和创造,启发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励他们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工作,创造财富。“我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办成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据东南早报记者赖小玲、周湖健通讯员廖烨高文/图)
大家都在看
英都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简介洪文辉:我与英都影剧院的不解情缘英都农民自建农耕文化博物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