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案仅以七版片头开篇,全文中间不再附图。纪念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文:鸡汤七/美编:Cecilia
这几天刷屏刷的比携程卖假票还勤的莫过于《康熙来了》的谢幕。作为曾经的资深康熙迷,我很庆幸康熙作为一档标杆节目,能够主动地跟观众说再见而不是被迫地停播,能够有尊严的从容地告别而不是仓促地再见,能够有最后的精彩相送而不是寡淡无味的缅怀。我也愿意为它的离开做一次总结,毕竟相识一场,相伴记载,它不知道我,我却不能不舍不得它。
是封神榜也是照妖镜观众喜欢看《康熙》,是喜欢看小s百无禁忌的单刀直入和蔡康永笑里藏刀的频放冷箭,刀和箭剥开来宾的面具伪装,让习惯了在镁光等下花枝招展,在大荧幕上道貌岸然,在麦克风前言辞得体的公众人物们在逼问下如坐针毡、手足无措,呈现最赤裸、真实的一面。徐熙娣的刀和蔡康永的箭挖出了别人不敢问的问题,把政治人物的家事、私事,明星艺人的情事、糗事呈现出来。“什么都敢讲,什么都不奇怪”的语境对我们有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剥下这类最需要伪装的人的伪和装,挖掘出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的真和实吧。真实丑陋点、低俗点又何妨,私下的我们又有几个人是真的优美和高贵的?
这种真实感成了一些人的封神榜。有趣有个性或者有卖点的人,哪怕是刚出道的不出名的小鲜肉,在康熙走一场就爆红,比如被小s袭胸的赵又廷(其实我很讨厌他);哪怕是过气的明星,在康熙一回炉回出了亮点就又迎来事业的第二春,比如庹宗康、孙鹏、屈中恒又开了《国光帮帮忙》;哪怕是长得丑但丑的坦荡,有颜值但没有包袱,爱吐槽但也爱自嘲的跨界艺人、通告艺人照样能收获一大群粉丝迎来事业的又一村,比如大家都爱的赵正平赵哥,小甜甜、沈玉琳等。
但这种真实也把一些艺人的虚伪、无耻和无聊揭露了出来,观众通过几次节目中艺人们的前后矛盾、反复消费话题就可以本能地排斥一些真的令人讨厌或者真的足够虚伪的艺人,比如爱大爆和老婆私房事透支女儿名气的任爸,比如各种卖腐然后红了之后不了了之于是观众恍然大悟不买账的郭鑫和阿布,比如让人实在受不了的宝妈和汪建民的“母子恋”,比如当了几年综艺节目二线搞笑艺人自已觉得怀才不遇然后上了康熙发现其实还是真的不好笑不红不当一线是非常有道理的马国贤、小钟之类的。
很多人说《康熙来了》太过赤裸直接,将引得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觉得这真是夸张了,你们看,观众们多么充分发挥了康熙封神榜、照妖镜的功能,让真实、直接的人又活跃在大家面前,把无聊、虚伪的家伙赶到看不到的地方——只有面对真实,本能的喜恶才能成为那双“雪亮的眼睛”。
是台湾电视圈的风向标作为一个厦门人,我的童年是在台湾四大卫星频道的“关心”下长大的。小时候,我和我的同龄人放学第一件事几乎都是打开电视机收看台湾台,从周一到周日,五点到半夜,从动画片到乡土剧到八点档,从连续剧到综艺节目,那几乎是琳琅满目。是的,当内地的同学们看大头儿子、海尔兄弟、熊猫京京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银河舰队,当内地的朋友看《正大综艺》《开心一百》《快乐大本营》时,我们在看《我猜我猜我猜猜》《龙兄虎弟》《综艺旗舰》……列举这些,除了说明我们的童年看的有些许的不同之外,更是为了说明当时台湾电视行业是多么的繁荣、活泼,多么的吸引人,多么地走在行业的巅峰。事实也确实如此,90年代初期背靠着经济起飞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岛内的电视行业也迎来了春天。93年台湾通过《有线广播电视法》,允许民营力量进入有线电视系统,99年进一步开放外国公司营运有线电视权限,台湾电视行业一步一步到达巅峰。巅峰的巅峰可以说就是《康熙来了》的时代。年的某天,我从《厦门商报》娱乐版小角落的豆腐块上看到小s和蔡康永主持的《康熙来了》,当时还小且缺乏娱乐精神的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嗤之以鼻——台湾还搞历史鉴宝节目?我对小s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开派对被狗仔偷拍,戴着牙套染着黄发,丑丑还有点太妹的样子。至于蔡康永,这是什么鬼?当时的我哪里知道,这档节目能一红红了12年。
到了年我上大学,整个台湾综艺节目似乎有一种回光返照的热闹。《康熙来了》爆红了两年,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台湾电视台都有一档谈话类的综艺节目,甚至催生了一批只为上节目聊天的“通告艺人”。
年我在台湾交流,随意一个点钟打开酒店的电视,都能找到一档综艺谈话节目。曾几何时,一个明星红不红,一部连续剧火不火,都要在台湾、在康熙接受认证,才能算的上真正意义的红火。整蛊类的综艺节目日渐式微,《康熙来了》却一下子又重新把综艺推上了更高的巅峰。在这样的浪潮下,《超级星光大道》《麻辣天后宫》《国光帮帮忙》《大学生了没》也席卷而来。加上互联网的助推以及大陆娱乐节目的尚未崛起留下的空白,大约三四年的光景里,走进大学女生宿舍里,总能看到几个女生围着电脑嗑着瓜子大笑。她们观看顺序一般是先看《康熙》再看《大学生了没》。没片子可看了?那抓到什么是什么。
在那几年的时光里,台湾电视圈流行什么,什么红火,当事人就一定会上康熙,而我对上康熙的艺人们的名字如数家珍,对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如指掌,这些人尽管不曾有过影视作品,但我跟我的小伙伴们却能对他们的趣事津津乐道。但其实,或许是学生时代的我们太过无聊,也或许是我们还没有基于经济崛起和文化实力的优越性,让我们太过于能够耐住性子听他们的家长里短。
而节目其实已经走到瓶颈。内容、形式的瓶颈,经费、能力的瓶颈,市场、底蕴的瓶颈,连小s和康永都有了疲劳。瓶颈有时候不是突破口,而是结束的天花板。就像GQ《岛上的康熙》提到的那句“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两岸内容制作能力上的对比也发生了逆转。”其实何止是“制作能力的对比”,还有审美趣味的对比,市场偏好的对比,创意创新的对比,都在量的积累的中,一夜之间发生反转。
“曾经引一时风气之先,风靡华人世界的台湾综艺节目整体已陷入了‘小打小闹、维持经营’的低潮。”《康熙来了》曾经是岛内的娱乐风向标,既反映岛内的娱乐热点,也制造和引领岛内的娱乐潮流;它也是台湾电视娱乐的风向标,它的热闹之下是一个岛的热闹,它的落寞也是岛的落寞。台湾娱乐产业在与大陆的交锋中,尚未面对面迎战就溃败,而随着康熙这最后一面旗帜的撤离,台湾娱乐圈日薄西山也几乎失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这背后无他,是经济实力的对比和文化实力的崛起,康熙的告别之路,正是我们的心态的反向指标。
是感情的试金石一档节目要播12年,它的主持人不变,它的灵感和内容都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岛上,那么在里头来来往往的人就很容易成了“老朋友”,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点关于感情的故事。有很多明星差一点点就旧情复燃的故事。当年最让人唏嘘的是欢欢跟张克帆的故事,发了福变谐星的张克帆跟离了婚被称为“女鬼”的欢欢都已经不再是偶像团体时期的金童玉女,但明明老油条了却又变得羞涩的张克帆为欢欢写了并弹唱了《两个世界》还是打动了很多人。好多人写了分析揣摩两个人情感跟走势的文章,也好多人为两人中年回首再走到一起高呼、呐喊。然而现实很残酷,张克帆又是减肥,又是上节目,借着绯闻的东风着实又火了一把却并没有行动。观众心疼欢欢当时对他才华的怜惜和那一刻的心动,抨击张克帆的炒旧情的不道义。但其实已经把自己包装成谐星连自己的心都看不清的油腻腻的张克帆,可能真的已经失态、失控过了,不复合又怎样?欢欢的葬礼缺席又怎样?感情确实发生过、回味过就已经很珍贵了。
也有很多明星分分合合,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林志颖和林心如多年后的重逢、萧亚轩和王阳明的坦然相对、赵又廷与张钧甯的首度承认这些都不算什么。小s自己走出黄子佼的阴影,摘掉了牙套变美丽,和mike结婚有了三个女儿,经历了家暴风波、生子风波,最终被公众确信“她真的值得这样的幸福”;大s从蓝正龙、到周渝民再到汪小菲,每一段的男主角都要上康熙,都要和妹妹谈谈“家庭生活”;蔡康永自己在康熙出柜;还有黄国伦夫妇、黄嘉千和夏克立、范玮琪和陈建州……
多少明星在康熙的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小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bbfz/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