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东读报/06/08
伟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报纸、杂志和网络一网打尽,大家好,我是伟东,热点事件权威解读,这里是《伟东读报》。
《人民日报》: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机关根据统一部署,重拳出击,成功破获了一批涉考违法犯罪案件。重庆警方对网上组织考试作弊线索深入侦查,成功打掉一个利用手机APP软件组织考生作弊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广东警方根据教育部门通报,迅速侦破了一个利用虚假网站针对考生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捕犯罪嫌疑人21名,查处涉案网站87个,获取诈骗受害人信息余条。河北警方根据群众举报,成功破获一起非法提供试题、答案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作弊窝点3处。法制日报:众所周知,高考期间历来是犯罪分子向高考考生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期,犯罪形式和手段也随着高考的进程不断翻新。如在高考前夕考生们就会收到诸如提供试题、答案的短信,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搜索到能够提供作弊器材的大量信息;在录取阶段,考分高的学生,就会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招生”人员找上门来,考分低的考生,“招生”人员就会以有内部自主招生指标、可以花钱买分等为由诱骗学生上当;报到阶段,诈骗分子会以向考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义,对学生实施诈骗。可以说,针对高考考生的诈骗等违法犯罪贯穿高考的全过程,考生及家长稍不提防就会中招。平心而论,对于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谁都渴望自己能够考出好成绩,跨入理想的大学深造。但由于涉世不深,对各种诈骗伎俩缺乏识别能力,考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对涉及高考学生的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
今年高考,河南考场迎来一位34岁的特殊考生,14年前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王娜娜。去年底,河南省教育厅回复她,若想圆大学梦,“应当参加高考或成人高招考试”,这使她下决心再次走进考场。钱江晚报:王娜娜这么做,首先还是想圆自己的大学梦。14年前,梦想的大门原本已朝她打开,但因为各种人为原因,她与大学梦失之交臂。本来应该是她走进大学校园,结果却是一个陌生人顶替她的名字进了大学。这无论对谁来讲,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冒名顶替事件给王娜娜造成了沉重打击,却也点燃了她尘封多年的大学梦。王娜娜能否在高考中顺利过关,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虽说类似冒名顶替事件,已经不太可能在现有高考招生中出现,但王娜娜事件提醒的是:当问题出现时,该如何去弥补与完善,包括对那些因此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也该有一个公正合理的补偿机制,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的阳光。今天是王娜娜为公正而战的日子,我们要为她喝彩!
近日,临汾市红丝带学校的16名高中毕业生,在该校设立的标准化考场单独进行高考,这是中国首次为艾滋病感染者单独设立高考考场。消息一出,争议随即而来。不少网友表示,设特殊考场有“歧视”之嫌,认为是在给这些考生“贴标签”。湖北日报:今天高考申请设立一个独立考场,高考完是否又要申请设立一所独立的艾滋病大学?大学毕业了是否又要申请开一个独立的艾滋病公司?如此治标不治本,他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受歧视的“艾滋病患者”标签。全面消除艾滋病歧视,任重而道远。为“艾滋病考生”建立专门考场折射了“艾滋歧视”这个残酷的现实,做法确有不妥,但这一举动给社会敲响了警钟,为艾滋病学生设立单独高考考场仅仅是消除歧视的一小步,要想真正地消除歧视,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6月6日,网络上流传的一份白癜风康复案例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jfashion.com/bbfz/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