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同安同集中路古龙工业园内的古龙酱文化园,隶属厦门轻工集团古龙食品,拥有亚洲最大的传统酱油酿造晒场,其浓缩了三千多年中国酱文化史的古法酿造酱油和酱文化声名在外。就在它以酱闻名于世时,记者在轻工集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再次走进酱园,通过一番介绍,对这座“酱之城”有了不一样的体悟。制酱过程中出现的盐晶、补缸、发酵等,为酱园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定义。
盐晶:重要宾客的伴手礼
这里所谓的盐晶,就是盐和酱油的结晶体,它们就像是一块块水晶,晶莹剔透,又像钻石,灯光折射下闪闪发亮,到了酱园一定不要错过。据介绍,这里的盐晶是在传统酱油酿造的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天然日晒夜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酿晒两年以上的酱缸底部,会形成一整片非常漂亮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遇热就会融化,遇冷再结晶,如此反复循环,最终形成现在这种坚固的晶体。
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内的补缸师傅曾把这些晶体运回村里喂牛,也因此他们村里的牛毛发油亮发光,养得甚是健壮。后来了解到盐本身有消炎作用,且富含氨基酸和蛋白质,因此如果喉咙发炎、身体不适的时候,泡水服用很有效果。“盐晶十分珍贵,在日本被当成精品和宝物高价出售,我们酱园的晶体是不对外出售的,仅作为给重要宾客的伴手礼。”负责人说。
补缸:拯救会呼吸的缸
现在来酱园,你将有幸一睹“补缸”的过程,补缸作为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展示,也成为酱园参观项目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文内容。
何为补缸呢?负责人介绍说,古龙的酱缸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因为现在没有地方再生产传统酱缸,如今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由于传统罐缸十分牢固、透气性又极好,是会呼吸的缸,对老缸进行修补、维护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为了尽到传承的社会责任,古龙现在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保护传统酱缸,一方面即为“补缸”,另一方面就是在民间进行收集,仅年,就已收集了一千多个酱缸。
在时间的缝隙里,补缸人林师傅用祖传秘方,巧夺天工地为酱园履行着对传承古法酿酱的义务,实现着酱缸作为酿酱载体,更好地实现古法酿造酱油和酱文化的传承,这份传承的责任也是轻工集团一直践行的社会责任。
发酵:古酱带动“轻生活”
好东西都是发酵出来的,比如酱油、酒、茶等。古酱经过时间的沉淀,菌群调理达到平衡,再经过时间发酵出来温润、乌金、回甘的特点。古龙依古法酿造酱油工艺是继承从唐代以来“日晒夜露”、微生物发酵酿造的传统“酱园”工艺,采用人工制曲的传统方法精心培育酱曲应用于生产。
“古龙倡导的是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每一关都要把得严。比如,我们的酱油和酱类产品,坚持采用天然古法酿造而成,生产周期长且劳作辛苦,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实属罕见。”负责人说,“我们的酱油至少都要酿晒天以上,才会获准面市。”
古龙酱文化园是厦门轻工集团转型发展的精彩缩影,轻工集团坚持以“举德商旗走品质路做百年企业”为企业理念,积极履行着经营责任、社会责任、传承责任。以工业为主体,着力延伸产业链,发挥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通过将历史、文化及艺术融入产品之中,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两个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结合转变。它所倡导的“轻生活”理念,也在酱园得以展现并发酵。
文/海瑜图/厦门轻工集团提供
古龙酱文化园关键词
●展示多年中华酱文化
●传承酱油天然古法日晒夜露酿造技艺
●6万口传统酱缸
●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龙酒文化中心、摄影基地、中华奇石馆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食品安全知识,罐头无须添加防腐剂
●健康、美味、方便
●DIY、品鉴、体验
●古龙小厨为您提供“放心、舒心、省心”的美食体验
年1月8日海峡生活报T07版
汪振武向坦言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