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三君兄写了一篇《一缕思念寄亡灵·张卫平》。由于张卫平是我当年经常一起喝酒的好友,印象最深的是好几次半夜他值完夜班要和杜建华去喝酒,也强拉上我,被他用袋装的青粿酒一袋喝倒。文中提到的《大惠州》《大亚湾报》更与我有关,张卫平来惠州的经历没有比我更清楚的了,所以特此转载此文。---石敢当)
我是年2月没有经过组织的允许先到了惠州。武生智跟我说:三君,你到南方来吧,这里很适合你这样的人发展。
武生智原来是荆门市作家协会主席,于年就到了惠州,后来到初创的《大惠州》杂志社工作,年底开始负责大惠州杂志社编务。
我来到惠州,就在惠州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主办、武生智任主编的《大惠州》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年底,在武生智的督促下,经协办给我签发了正式商调函。
我回到报社办调档,毛华社长不计前嫌,给我开了“放行条”。因为在年年底,我春节刚刚回到家的第二天,就接到毛华社长打到家里的电话,他说:三君,你还是回来吧,报社正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他说,杜贤荣的评论,吴成义的新闻,你的文艺,这三驾马车就可以在荆门日报干一番事业。说老实话,我倒是被毛社长的这番苦心所感动。毛社长是一位非常重才的领导,当初复刊后的《荆门报》改成《荆门日报》就是在他的任上实现的,不重视人才,集聚人才,那是难以办到的。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实干者,并不是什么人才,他这样看重,真让我觉得这种知遇之恩,难以报答。
经过左右思量,再加上我对社会已有的认知,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在地理位置和生存空间上来一个突破,最终还是辜负了他的期望。
调到经协办后,陈志刚主任给我们画了个大大的饼,说江北25号小区是给我们的住宅区,房子大把的有。我们去看了几次,经过一段时间后,居然没有动静,纸上的烧饼总难解决现实的饥饿。当时机关工资低,再加上我们调来,只有指标,没有财供,需要单位自己解决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经朋友介绍,我到了《现代生活报》,不到半年时间,我从普通编辑做到第一副总编辑。
惠州商报最早的报社班子成员:从左到右:邓三君、魏伟芳、于泽、张卫平。
年10月,惠州市工商局引进人才,想把《惠州商报》办成全国性的报纸。我被人推荐,最后有幸被选中。那年,我刚刚过了人生中的36岁的结巴,应该要走一点好运了。
市工商局不仅给了职务,还分了一套平方,外带一个车库的住房。局长杜广福对我说:你看,你的待遇比我都好。我都只住80多平米的房子。平心而论,无论杜局对干部员工多么冷酷,我看不习惯,但这点我得感谢他,如果不是他当初给的待遇,我还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展。就像扣扣子,扣错了一粒,下面的全部都得扣错。第二年,局里又从《青海日报》引进了张卫平,他也得到与我同等的待遇,他的房子是,在我的楼上。
卫平在《青海日报》是一把写新闻的好手,经常获奖。听说他到商报之前,在谢茹的介绍下,一年前曾到《大亚湾报》工作过三个月时间。
(石敢当注:张卫平来到大亚湾报的时间应该是年10月份,正是我主持大亚湾报工作的时候,当时他只是随朋友来考察,并没有正式入职,但作为省报记者,既然来了这里一住就是2个月,就没有浪费的道理,于是,我们碰到一些大稿,就请他操刀,用笔名。比如下面这一版:)
来《惠州商报》后,原则上他负责新闻,我负责经营。卫平擅长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写作,作重深度报道。来惠州后,在商报组织出产了许多好新闻。如对绿雅饮料系列的报道,对桥胜集团的宣传等,都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卫平个子高大,长得帅气。他性格耿直,不善吹嘘,平时不大言语,但酒后却极度宣泄。在家平时话不多,老婆有什么怨气牢骚,他都听着,酒后就会爆发。我的楼上一旦传出叮铃乓啷声,我就知道,卫平又喝高了。大西北的人喜欢喝酒,卫平喝酒要么不喝,喝了就难以控制,一直要喝下去,虽然不倒,其实早已醉了。
有一次,他喝酒后开摩托车回家,居然开到了东莞。还有一次喝酒开摩托带着谢茹,冲到了沟里,他弄成了骨折,谢茹的脸部大面积破伤。医院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小女儿居然被吓得哭了起来。我有时说卫平,喝酒不要这么猛。他说,嗨,我们在青海喝酒,喝了一家到另一家接着喝,哪像这样小家子气。吃手抓(即手抓羊肉),喝白酒,那才过瘾!
卫平是一个性情中人,爱打不平。有一次,我写了一个《十步不同天》的报道,是写两家挨在一起的商场不同的经营作风与对顾客的不同态度,报道采取两家对比的方式,一褒一贬,一扬一抑。被抑被贬的一方看到报纸后,闹到编辑部来,卫平据理力争,把对方狠狠教训了一顿。
年7月,《惠州商报》撤销,卫平去了《惠州日报》。其时,我与卫平的哥哥卫疆和他的父母都成了通家之好。一天,我写了一篇《张兄藏石记》短文,全文仅字,因写的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我通过短信发给了他,他居然在《惠州日报》文艺版上发表了出来。他说,邓总,原来还真没有留意,你的文字功底这么好。在商报期间,我因为分管经营,少有写稿,大家对我的文字并不了解。
卫平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年,张建中内部承包了《惠州广播电视报》,请卫平去当顾问,运作了一段时间后,起色不大。卫平就向建中推荐我。其时我正因为一个职位的问题不想在单位里干了,把关系挂在局属下的一家单位自己去开厂。那段时间,正是我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双胞胎出生不久,家里的开支增大。卫平介绍的这个顾问,我每周只需要去两个半天的时间,每月给我元的佣金,帮我解决了生活上的极大困难。而广播电视报因为我的来到,在人员分工和版面功能上进行了全面调整,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
卫平到惠州日报开始在要闻部做编辑,后又与黄敏搞了一个深度报道组。再后来,他去了广告部,做副主任。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就觉得惠州日报对卫平的这个安排极为不当。我就想,卫平是一位新闻方面的专才,怎会安排他去做广告呢?他虽然会喝酒,但是依我看,他在商业方面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不强。况且,他是新闻方面的人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啊!
有人告诉我,说这是报社有意培养他,广告部主任临近退休,要他接班。听后,我哑然,依然觉得这对于卫平不是一件好事。当然这都是道听途说而已。后来听同是从《青海日报》调到惠州来,现任《惠州日报》的副总编辑于泽说,到广告部是张卫平自愿要去的,他在年竞争上岗到广告部副主任职位。可是,我想单位用人岂由个人说了算?用人如用兵,派兵设将,统一部署,方可决胜一战啊。
年吧,刚刚过完年,日报广告部找我借面包车,说是到深圳去谈一单广告,要去的人多,免得开那么多的车。就在这天,卫平出事了。
当晚从深圳回来,他们把醉酒的卫平欲扶上九楼家中,可是好几个人都搞不掂,他的身子板发硬。这才有人建议把医院。其时我早已搬出工商局住宅楼了,当我知道此事后,医院去探望他。他躺在一个架子床上,鼻子通了氧气管子,眼睛睁着,但没有丝毫知觉。医院要他转院,医院,医院。后来他成了植物人。
事后知道,他们是到俊峰丰田深圳总部去谈年的全年合同,广告额多万。车行老板安排了两大桌接待他们。据说喝的是五粮液酒。卫平是个爽人,又出任副主任不久,在酒桌上自然要冲锋陷阵,说是他喝的酒最多。在回来的路上,他就抈在后排。我个人估计是食物没有吐出来,倒回堵塞了气管,致使大脑缺氧窒息。曾在歌舞厅喝酒过量的金宝集团总裁向东就是这样窒息身亡。
医院(医院)后,我去看望了两次。在救治卫平方面,报社亦尽了最大的努力,先后花去多万。医务人员的救治和朋友们的祈祷,最终没能挽留住卫平走向天堂的脚步。那年,他才41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对他的父母是多么大的打击。从此,我每年过年或是九九重阳节前后,都要去看望他住在龙丰的父母。
这些年,两位老人亦渐渐走出了痛失亲子的阴影。年前,老人要出本书,请我写序,我知道老人的心情,毕竟他已是八十三四的人了。他痛爱子女,痛爱老伴,痛爱生命。他想把自己的人生思考存留于世,启示后人。我便为老人写了《文贵于金耄耋知——写在张久武先生诗集付梓之际》两千余言的文字,亦算作替卫平为他父母敬献的一点孝心。
.7.15.于三君工作室
附:我为张卫平父亲大作所写的序言
文贵于金耄耋知
——写在张久武先生诗集付梓之际
好几年前,张久武先生对我说,三君,我出书,你要给我写序哦。这是一口厚重的河南普通话的口音。我说,您这么德高望重,我怎敢给您写序呢。他说,我就要你写。在老者面前,我唯有默应。上周,老先生的长子、我的好友卫疆电话告诉我,说他父亲的书稿已是第二校了,要送书稿给我写序。我这才意识到,这份“荣耀”是推辞不掉了。老人家不仅要卫疆送来了书稿,还特地捎来两瓶“天之蓝”好酒。
我与张久武先生结缘,是他的次子张卫平。年,惠州市工商局把我从惠州市政府经协办引进,次年又从青海日报引进了张卫平。我家在,他家在我的楼上。那是市工商局河南岸宿舍楼。卫平是一位新闻高手,擅长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写作,且多有获奖。他性格耿直,不善吹嘘,平时不大言语,但酒后却常常极度宣泄。年吧,卫平的哥哥卫疆随入惠州养老的父母到惠州谋业。卫疆曾是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年,惠州市全民素质研究会成立,属全市性的半官方社团组织,领导让我出任秘书长,聘卫疆为美术总监,他主持设计了《全民素质论坛》杂志,其封面高端大气,清新脱俗,创刊后沿用十几年,广受好评。由此,我与张久武老先生一家就有了较多的交集。
年2月,我母亲80大寿,我破例为母亲做了一个寿宴,卫疆专门画了一幅寿桃图,张久武老先生亦作诗一首,特意请书法家黄金文以小楷题于画上:“为国育英桃李丰,无私奉献好园丁。高风亮节作师表,优秀品德应继承。峥嵘岁月志不减,自有真理解危困。乐观豁达春常在,夕阳园里尽开颜。”还用镜框装裱送到宴会现场。从这幅诗画的诞生过程,可见老先生是一位多么重情重义而又细致入微的长者。
后来他们把房子买在了龙丰,除了过年节我专程去看望他们两老外,只要是在那一带吃饭或是办事,有机会我就顺道去看看他们。或送一本杂志或一本书。老先生总是拿起放大镜,津津有味地阅读。老先生说“三君,我喜欢你的文章。”在我的文字中,他读出了一个求索者的忧虑和思想。他曾在一个聚会的饭局上对我幽默而友善地说:“我说三君啊,如果在二三十年前啊,你肯定被打倒了啊。”依然是那口厚重的河南普通话。
在我们的每次交往中,老先生都会拿出他的诗作,用放大镜,断断续续地朗读。那稿子上的字,他似乎不是看出来的,而是用鼻子嗅出来的。年春节后,我去看望两老,老先生特意拿出一组诗稿,是写给我爱人粒梅和双胞胎女儿琪林、琬林的。那字,不像是用手写的,倒像是用仪器扫描出来的。每一笔,都是由小小的曲线组成,可见他写字握笔时颤颤巍巍的情态。这个诗稿,我十分珍视,扫描后特意放进了自己的博客里,作为鼓励与纪念。
我与惠州一批老同志很有缘分。像时与徐悲鸿齐名的著名画家魏岸觉的长子魏邕宏、市教育局老局长曾宪道、惠州党校常务副校长黄寿祺夫妇、市教育局成教科科长江秉超、惠州师范学校学校长唐启钦等,每年的重阳节我都要请他们聚聚。张久武夫妇参加了两三次后,卫疆告诉我,说他父母身体越来越不方便,就不再参加了。
最近几年,因我岳父病重,每近年节就早早奔往内地,好久没有去看望张久武老人家了。现在捧读他的这部书稿,我的心情陡然沉重起来。通览诗稿,我读出了老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读出了老先生情若飞浪的心路历程,读出了老先生对生命的渴望与珍惜。
关于张久武先生的经历,我略知一二。他年出生于河南,抗.美援.朝时参军,先后毕业于第八步兵学校、工程兵学院、政法学院,从战士,到学员,到工程师,到教授,到律师。从这些履历可以看出,老先生是一位善于学习,奋斗不止,勇于攀登的人。他们夫妇俩用善良和智慧培育了两个聪明杰出的子女,还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周遭。在这本诗集里,许多文字都记录了他们与亲人、战友、同事、邻居的深情厚谊;记录了老先生对社会变迁可喜变化的歌颂与赞扬;记录了他对社会丑.陋和败象的鞭.笞与批判。前不久,我们为惠州市老检察长郑森初先生出版了一部诗集,我亦写了一篇跋置于书尾。标题是《文学是另样的记史文本》。其实,这个标题同样可以用于这篇文字。因为张久武先生的这部诗集,其实就是记录了他一生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尤其是《八十年回眸》一诗,全面、系统、客观地把自己的一生进行回望与记录。从这首诗里,尽管老先生受资讯所限,但是我还是从这首长诗里读出了老先生客观的历史观和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如批判彭德怀,“三面红旗”浮夸风,打击右.派等等,都被他一一记录并加以了否定。他甚至以华盛顿坚辞总统的历史,来启发共.产.党更要坚持走民.主.道路。这些诗作,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记录了社会的阳光与阴暗,记录了诗人的期望和心愿。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惜,孔子在他73岁的年头仙逝,并没有感知到耄耋之期的人生境界,我们从张久武老先生“有朝一日出诗集,留给后人作参考”的诗句中,深谙到“文贵于金耄耋知”的大彻大悟境界。
恭喜张久武先生大著出版,祝老先生健康长寿,心想事成。
年12月4日于闻之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